3.从观念的层面看,民智的觉醒为立宪提供了思想条件
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又一次在中国朝野敲响了警钟。洋务派积三十年心血经营的军事实力,非但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反而使国人饱受丧权辱国之欺。甲午战争的教训警醒国人中的有识之士:光有先进的器物不足以救国,强大的国家需要先进的制度。1895年的公车上书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中国人试图为构建先进的政治制度而作出的努力。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3天,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百日维新”。在这一百多天的时间里,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支持下,陆续下达了几十件有关改革的诏令。这些诏令的内容涉及关于经济、政治、文教、军事等所有的国务要政。虽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谋求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以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替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呼声。受戊戌变法的影响,“立宪”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的流行词语。在思想领域,立宪主张又有民间的立宪主张和官僚的立宪主张之分。
资产阶级立宪派以张謇①为代表。1901年,张謇编著了《变法平议》一书,开始从事立宪活动。在该著作中,张謇主张效法日本,‘设置议政院和府县议会。1904年,他又和赵凤昌刻了《日本宪法》送到内廷,希望清政府能够制定宪法,在中国实行宪政。②此外,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和康有为,分别于1901年和1902年撰写了《立宪法议》和《公民自治篇》等文章,倡导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受立宪主张的影响,国内的诸多报刊如《大公报》、《新民从报》、<申报》、《中外日报》、《羊城晚报》、《扬子江》等报刊刊登了大量宣传君主立宪主张的文章。
这一时期,清朝统治阶层内部也涌现出了一批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官僚。与民间主张立宪改革的呼声不同,官僚立宪派要求立宪的呼声发出于慈禧太后发布改革诏书之后。③官僚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有湖广总督张之洞、驻日公使李盛铎、会办商约大臣盛宣怀等人。自1901年到1905年,许多驻外使臣、封疆大吏纷纷上书要求开国会、立宪法。在朝野立宪派的压力之下,清政府于1905年7月9日正式决定派使团出国考察政治,以决定中国是否要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用慈禧太后的话表述就是:、“派各臣公往列国调查之后,果无弊害,即决意实行”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