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皇甫谧医著集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10614
  • 作      者:
    李金田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皇甫谧是我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医学家。其所撰《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针灸医学专业化、规范化的奠基之作。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又著有《寒食散论》,针砭当时盛行的服石之风,指出调养节度之法。可惜《皇甫谧医著集要》原本已亡佚,其内容可见于后世其他医著中。除此之外,在其所著诗赋诔颂论难中,还不时地闪烁着中国养生文化与思想的火花。三者合璧,可看做皇甫谧在医学领域里的主要贡献。《皇甫谧医著集要》汇集上述三部分内容,反映了皇甫谧的重要医学成就。
    《皇甫谧医著集要》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述皇甫谧生平事迹及其医学成就,并简单勾勒后世医家对其传承延续的大致轮廓;中篇撷取了《针灸甲乙经》中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等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探寻其针灸学术思想的渊源脉络;下篇广泛搜集近代以来医学文史诸家对皇甫谧在医学领域里的主要贡献的研究成果,并分类归纳。
展开
精彩书摘
    宋臣国子博士高保衡、尚书屯田郎中孙琦、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在《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中称:“晋·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风痹因而学医,习览经方,遂臻至妙。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历古儒者之不能及也。”不但肯定了皇甫谧是《针灸甲乙经》一书的编著者,还高度评价了皇甫谧在针灸学上的贡献及其伟大的人格。 
    本书问世以后对国外医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日本和朝鲜影响较大。自南北朝开始,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医学就传到了国外,《针灸甲乙经》即是其中之一。公元7世纪初,日本仿唐医事制度,制定医药职令(《大宝律令·疾医令》),规定的医生通用教科书中就有《针灸甲乙经》。至平安朝时代(相当于唐德宗至宋孝宗时),他们的医学也都是根据大宝律令,以学习我国的医学为主,其《大同类聚方》百卷,就是以我国的《素问》、《黄帝针经》、《甲乙经》、《脉经》、《本草》、《小品方》等为蓝本编纂而成的,在学习针灸治疗方面则以《针灸甲乙经》为主要参考书。朝鲜也仿效隋唐设医学,置医博士,以我国医书为教本,用《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经》等教授学生。其针灸学的孔穴部位则与《针灸甲乙经》基本一样。《针灸甲乙经》也先后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流传至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文献,《针灸甲乙经》对我国医学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在对外医学交流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尽管《针灸甲乙经》在唐朝已被高度重视,《千金》、《外台》诸书也都大量引录了该书的内容,但那时尚无人对该书进行任何辑校与注疏。由于在传承习诵过程中,“简编脱落,文字错乱,义理颠倒,世失其传”,于是自宋代开始国家政府组织官员对《针灸甲乙经》进行重新校正。实际上,自宋代开始我国辑注中医典籍之风才逐步形成,尤其宋徽宗赵佶还亲自主持编定了方书《圣济总录》。在这一学术气氛的影响下,政府才开始组织一大批儒臣担任辑校官,首次对《针灸甲乙经》进行校注,开校注《针灸甲乙经》之先河。林亿等在《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中言:“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令取《素问》、《九墟》、《灵枢》、《太素经》、《千金方》及《翼》、《外台秘要》诸家善书校对,玉成缮写,将备亲览。”自古以来,辑注古典医籍文献者可分为两家,一为辑经家,一为注疏家。注疏家长于医理,疏于考证;辑经家长于考证,疏于医理。像《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这类著作多为辑经家之作。
    ……
展开
目录
上篇 皇甫谧及其医学成就概说 
一、皇甫世系及皇甫谧生平事迹 
(一)皇甫世系 
(二)皇甫谧生平事迹 
附:《晋书·皇甫谧传》 
二、皇甫谧医学成就概说 
(一)针灸学科的开门立户之作——《针灸甲乙经》 
(二)抨击药弊的警示洪钟——《寒食散论》 
(三)谈玄论道崇尚养生 
三、历代研究勾勒 

中篇 医学集要 
一、针灸精要 
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 
序例 
针灸甲乙经卷之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针灸甲乙经卷之三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 
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 
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
下篇 研究荟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