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其他技术科学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推动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甚至改变着医疗的思维观念、路线方法。它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却与此同时,也可能模糊了疾病的图景、施治的方案,以至目的。
回顾(西)医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一百年以前医学的重点是对人体的认识,一百年以来,医学的突破是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的进步。这其中,主要还是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推进,除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医学基础科学以外,电子、光学、仪器、工艺、计算机等技术的医疗应用,几乎改变了医学的面貌。
是喜是忧?医生趋之若鹜,病家信物不信人。
科学赐予人们的恩惠显然可喜,医生变成了纯科学家当堪忧虑。
其一,实验及各种检查是为了寻求证据,但证据还不是医疗决策,决策还要有其他的考量因素。决策必需考量与平衡证据、资源和价值取向三方面因素,依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决策,并涉及社会、经济、伦理等社会人文因素。
其二,新技术的使用不当,或者滥用屡见不鲜。况且技术本身的技能不完善、认知不充分,对其认识和掌握不适宜,都会减低其价值,甚至造成危害。
其三,非医疗因素驱动造成技术扭曲。这些因素不是医疗活动中正常、必要的经济考虑,而是不正常、不应该的利益惦记,医生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即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又是辛苦恣雎的生意人。面对充斥于世的伪科学宣传、铺天盖地的虚假广告、招摇过市的疯狂推销,医生更应该保持平和和冷静,开出我们负责任的处方。
此时,我们也更应该回归于医学的本质和对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林巧稚大夫在阔别几十年后重访美国,回来的主要感受却是“那里的医疗技术很发达,但我担心这些仪器设备可能成为医生和病人的屏障”,何等深刻!这是真正医者的哲学。所以,她告诫我们“医生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单纯地或仅仅依赖检验报告做医生是危险的”。美国医生Higginson也说“在病床边才能重新发现尊严,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如果仅仅让化验报告传达信息、仪器设备示波闪烁,医生的心智会“板结”和“沙漠化”,病人的意念会“孤独”和“迷茫”。因为双方都可能模糊了“谁是我的医生”、“谁是我的病人”——那是多么令人担忧的情景啊!
医学研究与临床的误区和对策
如果我们仅仅把医学或医疗作为一种知识和技术,我们就会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迷失方向、陷入误区:
1.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认识:人的机体是个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整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协调配合、互为影响,不太可能“一个器官一个病”,至少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今,分科细腻,有助于深入,也易于造成分离。
西医学的先天性缺陷是过分注重局部,不若中医顾全总体、惯用辩证。高效的现代检查技术和机械流程也会导致辩证统一的丧失,活生生的人的整体可能被分割成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如果单纯以此做身体的检查或者疾病的诊断处理,显然是危险的。现代科学技术渗透于医学,使我们对人体微观世界的认识日渐深入,从内镜到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细胞到染色体、基因,从一般功能测定到胃肠、泌尿动力学……。但我们必须从微观的认识中“退出来”,回顾到宏观的认识里。就像我们操纵内镜的进入,从外向里,从全部到局部,从大到小;再退出,从里向外,从局部到全部,从小到大。如此反复、结合、对照、综合分析,才能得到完整、全面地认识。
遗传学和免疫学是非常整体考量的临床基础(或基础临床)学科,前者是代系纵性分析研究,后者是网络横性分析研究,均重视内因,又重视外因,以及其相互作用,是临床医学的基本指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