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证形成过程实证研究:以刑事诉讼程序为主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205927
  • 作      者:
    黄维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黄维智,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2004)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批(2004-2006)。四川省金堂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代理检察长,全国检察系统首批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系统首批检察理论研究专门人才,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分会理事,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界青年联合会委员,四川省刑法学会理事,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候选人。在《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万,出版《清白的罪犯》(译著)、《鉴定结论论—作为证据形式的相关问题研究》、《职务犯罪的收集与运用》、《刑事证明责任研究》等专著10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公诉部门工作期间,每每问及同事、侦查人员﹑法官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大多类 If“没有人问我,栽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奥古斯丁语)。于是便产生了对司法人员过程(心证过程)进行研究的动议,研究的目的在于可能为规则制定让者已经制定的规则能够对司法人员不当心证进行有效规制,同时能够培养司法人员像法律人一样思考。当然由于笔者研究能力和水平的原因,虽然已经花费近两年时间竭尽全力投入其中,想要达到的目的还是狠可能大打折扣。
展开
精彩书摘
    11,退回补充侦查对法官心证过程的影响
    对于公诉人来说,由于退补方向、补侦内容是在其审查全案并对事实、法律问题作出相应判断后主动判定的,因此虽然退补后取得的新证据内容可能会对其心证过程产生影响,但退回补充侦查这一事件本身一般不会让其对案件“另眼相待”--认为案件属于疑难、复杂案件。而对于法官来说,在受案之时,由于起诉书中仅会对案件是否经过补充侦查进行描述,而哪些证据是侦查机关首次将案件移送至检察机关时就已移送的证据、哪些是补侦后取得的证据无法从起诉书对证据的描述、证据目录、主要证据复印件中被区分开来,因此实际中,80010的受访法官(12人)在受案之初就会不自觉地认为经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过的案件属于疑难、复杂案件,且在庭审后收到全案卷宗并对案件进行正式审查时,会主观地认为经过补充侦查取得的材料可信度降低,故在对其进行判断、采信时持更为慎重的态度。
    12.庭审对抗阶段对法官心证过程的影响
    作为法官受案后对其心证过程影响最大的环节之一,在庭审对抗阶段法官将会听取控辩双方的观点并进行判断、斟酌。调查采访中,除2名受访法官表示较之于庭审对抗期间控辩双方的陈词,书面的证据和辩护意见对其心证过程影响更大外,超过80%的法官(13人)均认为由于在庭审对抗阶段,法官除能听取控辩双方的亲口陈词内容外,还能从被告人在辩论时的言词、脸色、呼吸、听聆、目光等方面判断其陈述之真伪、陈词之可信度高低,因此该阶段对其之后对案件事实、法律的判断所产生的影响更大。此外,个别交流中,数名法官还提及,在庭审对抗阶段,控辩双方谁的意见论述得更为充分,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甚至是谁在发表意见时更善于揣测法官的心思,谁在同行中学识、名声、威望更高,谁的礼仪、气质更好,谁的口才、谈吐更佳,都将影响到法官对案件事实、法律问题的判断。
    ……
展开
目录
1 刑事司法中心证形成的实证调查分析
1.1 概述
1.2 侦查人员、公诉人心证过程分析
1.2.1 “预判”的形成
1.2.2 判断路径及心证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1.2.2.1 对于事实问题的判断路径
1.2.2.2 对于法律问题的判断路径
1.2.2.3 心证形成过程中主观认知因素导致的变化
1.2.3 影响心证结果形成的客观认知因素
1.2.3.1 内因
1.2.3.2 外因
1.2.4 小结
1.3 法官心证过程分析
1.3.1 “预判”的形成
1.3.2 判断路径及心证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1.3.2.1 对于事实问题的判断路径
1.3.2.2 对于法律问题的判断路径
1.3.2.3 心证形成过程中主观认知因素导致的变化
1.3.3 影响心证结果形成的客观因素
1.3.3.1 内因
1.3.3.2 外因
1.3.4 小结

2 心证形成基本模式研究
2.1 司法的思维模式
2.1.1 思维和思维模式
2.1.1.1 思维的概念
2.1.1.2 思维的运作过程
2.1.1.3 思维模式
2.1.2 法律思维和法律思维模式
2.1.2.1 法律思维
2.1.2.2 法律思维模式
2.2 证实与证伪
2.2.1 案件如何被认识
2.2.2 证实与证伪既是思维也是方法
2.2.3 案件中的证实与证伪
2.2.3.1 证实思维的应用
2.2.3.2 证伪思维的应用
2.2.3.3 证实与证伪矛盾吗
2.3 心证中的事实认定
2.3.1 案件事实:无法回到过去
2.3.1.1 所谓事实
2.3.1.2 案件的事实
2.3.2 认知事实的模式
2.3.2.1 通过印证认知事实
2.3.2.2 非绝对化的心证
2.3.3 获取事实认知--证据分析方法
2.3.3.1 假说检验模式
2.3.3.2 故事讲述法
2.3.3.3 锚定陈述模式
2.3.3.4 小结
2.4 法律适用的模式
2.4.1 定罪的逻辑
2.4.1.1 概述
2.4.1.2 定罪三段论
2.4.1.3 定罪的具体化
2.4.2 量刑的模式
2.4.2.1 量刑的逻辑
2.4.2.2 量刑是如何实现的

3 心证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4 心证形成的规制救济
5 刑事司法中心证形成的培养方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