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其实中医很简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754286
  • 作      者:
    姬领会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世人皆认为中医玄而难解,其实大道至简。作者大胆地将中医理论删繁就简,使不懂医者读之豁然,从医者必将受益匪浅。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医入门系列:其实中医很简单》严遵中医理念,以实用为目标,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来系统地讲述生理、病理和治疗,使得深奥的中医理论变得简单;首次详细地从源头、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讲阴阳、谈五行、论经络,并明确地把脏腑功能进行细分,避免了病态下“法不责众”情况的出现;首次详细谈及构成人体的两大部分和供应人体所需的两大物质,让中医人体生理学更趋完善;用常见病例或生活常识做引,津津有味、引人入胜;讲述诊断,内容简单,没学过中医的人一看就能正确地自我测病;采用类秦伯未处方格式,使中医初学者看了就会用。
    总之,这是一本让人一看就懂的临床实用书,对于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很是受益匪浅。
展开
精彩书摘
    阴阳是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人也不例外。
    从阴阳的本义来说,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人的一生,出生是“有”的变化过程开始,形体变强大;中年之后,是“无”的变化过程开始,形体变弱小,直至死亡。这个“有和无”的变化过程要正常。如果这个过程不正常,象“发育迟缓”、“未老先衰”等就是阴阳的不正常,就是病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谈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这就是古人对形体的“有与无”的正常变化过程的真实描写。
    《黄帝内经》中还谈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的形体与功能、上与下、内与外、表与里、前与后、脏与腑、气与血和津液之间,等等,都有阴阳属性。
    (1)正常的人是由形体和功能两部分构成的,形体属阴,功能属阳。
    (2)上属阳,下属阴,当人在站立的时候,腰腹以上属阳,腰腹以下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前面的胸腹属阴,后面的背部属阳。
    ……
展开
目录
生理构成篇
第一章 阴阳是中医的说理工具
第一节 认识阴阳
要认识阴阳,就要知道阴阳的本义和延伸含义,明白了阴阳两个字意的延伸规律后,阴阳的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节 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的正常平衡与否是判断人体有无疾病的惟一标准。

第二章 五行是中医关系学的概述
第一节 五行的本源
当我们知道了五行的本源之后,就会对古代先哲们的智慧加以由衷的赞叹。
第二节 五行的含义
五行,并不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物质,它不仅表示这五类物质的特点,更能概括所有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变化过程。
第三节 五行字义的延伸
只有掌握了五行的延伸含义,才能知道世间万物和所有现象的五行归属。
第四节 五行之间的关系概述
五行中相生相克的关系不仅可以用到疾病中,也可以用到疾病中,也可以用到生活中,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对于喝完中药后口中苦味的消除,用糖不如用淡盐水漱口有效,就是用了水克火的道理。
第五节 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健康,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天人合一”,即人要与自然相和谐;另一个是必须要让体内的脏腑关系正常。如果脏腑的生克不及或太过,都会出现病态。

第三章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职能部门
第一节 脏的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两大物质——空气和饮食物的充养,故而,五脏的主要功能就是管理好这两大物质的进入、利用和外排代谢;其次,五脏还主管着情志活动。
第二节 腑的功能
中医大家,主张用药时必须照顾胃气,要知道其中原因,就要知道腑的功能。
第三节 脏腑功能发挥靠的是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于。正气,指的就是人体内正常的脏腑功能。
 
第四章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第五章 形体和功能构成了正常的人
第六章 两大物质供应人体所需

病理诊断篇
第一章 认识疾病
第二章  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

临床治疗篇
第一章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中药治疗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中药剂量的把握
第四章 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第五章 疾病的诊治思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