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检察制度发展、变迁及挑战:以检察权为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205866
  • 作      者:
    林贻影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检察制度·发展、变迁及挑战:以检察权为视角》,是一部兼顾检察制度的历史与现实,从实际经验出发,探索中国检察制度的规律性,并进行理论综合研究的厚重的学术著作。论著主要创新之处是系统考证与总结了中国检察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规律性,比较了我国现行检察制度与其他国家及地区检察制度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总结了检察制度面临的挑战,为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检察机制改革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设性意见,对检察权的设立、运作及其监督制约方面,提出了经过理性思维后的一系列见解。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检察制度继受问题
    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初创阶段,其理论基础是列宁的法律监督和统一实施思想,继受的是前苏联的检察制度,是在彻底废除国民政府时期检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大破大立的制度引进方式,是与革命时期暴风骤雨式的社会变革相一致的。但是,在建立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同时,如何客观对待历史上已存在的检察制度,并对已融人中国社会并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吻合的检察制度,加以吸收利用、发挥其积极的制度价值,以减少制度运作过程中的社会成本,更好地将检察制度的引进与本土的优秀法律制度因素相结合,实现检察制度创新与本土文化的无缝对接,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它关系到检察制度能否适应中国的国情,能否适应中国的文化政治,公众社会心理能否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然而,新中国围绕检察制度的建立,不乏许多真知灼见的理性思考,但由于激情燃烧岁月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仇视旧社会、旧制度,缺乏对旧制度客观冷静的分析论证,往往是革命者自然的逻辑选择。也正是这种对制度的革命态度,造成了对制度的不信任、对法律可有可无的心态。当“需要”时,法律制度充其量是必须执行的工具;当“不需要”的时候,法律制度就该被废止了。而在需要的时候,法律制度要被社会接受,是需要相关客观物质条件支撑的。新中国检察制度引进后,由于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废除了国民党政府的检察机构、遣散了工作人员,这就必须在归零后重建自己的检察机构,重新选择培训检察工作人员。这在旧的国家机器被彻底打碎的时期,实在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检察机构没有延续下来,因而创建新中国机关时,既无组织基础,又缺乏工作经验,一切不得不从头做起。再加上中国历史上缺乏民主和法制的传统,检察工作又是一项新的工作,它的性质、任务是什么,为什么有了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还要设置检察机关等问题,很少为人们所了解,甚至出现了检察机关“可有可无,的说法。”①在检察机构已经建立、人员也得到一定的充实,检察制度开始运转的时候,是否意味着新中国的检察制度开始落地开花了呢?制度要能存续,适应并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民众对制度的认识、接受就变得很重要了。
    ……
展开
目录
引论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选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研究方法和史料选择
(一)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史料选择
四、研究路径

第一章 清末检察制度的引进
一、检察制度引入的社会背景
(一)清末的社会概况
(二)清末的变法修律与检察制度的引入
二、清末检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检察权的配置
(二)检察机构的设置
三、余论

第二章 中华民国时期检察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检察制度
二、北洋政府检察制度
(一)概况
(二)检察体制的建立
(三)对北洋政府检察制度的思考
三、国民政府检察制度
(一)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检察制度
(二)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
(三)两个经典案例
(四)对近代检察制度发展变迁的思考
四、我国台湾地区检察制度的发展与挑战
(一)我国台湾地区检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台湾地区检察官职权及其行使
(三)我国台湾地区法务部司法官训练所
(四)我国台湾地区检察制度的展望

第三章 革命根据地时期检察制度
一、中央苏区检察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一)概述
(二)检察机构及其职能设置
(三)检察制度的具体实践一两个经典案例
(四)中央苏区检察制度的历史价值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检察制度
(一)沿用国民政府审检合署体例时期
(二)边区政府期间检察制度的废止与重建
(三)余论

第四章 新中国检察制度一:从建立到中断
一、检察权的产生--初创阶段的检察制度
(一)列宁法律监督思想及前’苏联检察制度的影响
(二)检察制度的初步建立
(三)简短的结论
二、检察权的独立--波折发展阶段的检察制度
(一)检察权的法律渊源--《五四宪法》与《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二)检察权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
(三)检察权的运作--从有序发展到停滞发展
三、检察权的虚无--中断阶段的检察制度
四、经验与教训--对前三十年检察制度发展的反思
(一)检察制度继受问题
(二)检察机关存废问题
(三)一般监督问题
(四)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及独立行使检察权问题

第五章 新中国检察制度二:恢复重建与发展完善
一、检察制度恢复重建阶段(1978-1988)
(一)检察制度重建的历史背景
(二)检察制度恢复重建的宪法依据
(三)检察制度的具体建构及其运作
二、检察制度的发展完善阶段(1988-1998) 
(一)依法建院、从严治检
(二)严格执法、狠抓办案
三、检察制度的深化改革阶段(1998年至今) 
(一)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提高法律监督能力
(二)加强监督制约、推进规范化建设

第六章 中国检察制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中国检察制度面临的挑战
(一)本土法律文化传统和现代法制的挑战
(二)“入世”后我国检察机关面。临的挑战 
(三)现行检察权配置面临的挑战
(四)《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挑战
(五)《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挑战 
二、迎接挑战的基础--坚持检察制度的宪法定位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是我国检察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二)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是现行检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宪政基础
(三)现行检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符合中国的制度传统
(四)现行检察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需要而建立和发展的
(五)现行检察制度是适应依法治国和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需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六)现行检察制度是适应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三、迎接挑战的对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一)优化检察权的配置
(二)加强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

第七章 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创新一:诉讼监督制度
一、侦查监督
(一)审查逮捕工作
(二)立案监督
(三)刑事侦查活动监督
(四)延押制度的完善
二、刑事审判监督的改革创新--量刑建议
(一)量刑建议的实践考察
(二)量刑建议的法理基础
(三)量刑建议的制度框架
(四)量刑建议的制度路径
三、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改革创新
(一)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发展
(二)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三)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发展前瞻

第八章 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创新二:检察权的监督制约制度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价值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发展完善
二、检务督察制度
(一)检察机关原有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缺陷分析
(二)检务督察制度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定位
(三)检务督察制度的缺陷
(四)检务督察制度的科学构建
(五)检务督察制度的立法前瞻
三、探索建立案件管理制度
(一)现行案件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二)案件管理制度的构建
(三)案件管理制度的价值

第九章 结论
一、检察制度的发展必须与国情相适应,与时俱进
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永恒主题
(一)依法履行刑事诉讼监督职能,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二)依法履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职能,平等保护各类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依法履行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职能,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四)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
(五)贯彻宪法规定,加强对人权的司法保障
(六)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需要坚实的法学理论和检察理论体系的支撑
四、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检察机关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
五、服务大局、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检察制度正确发展的保证
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必须加强基层检察院和检察队伍建设
(一)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基础保障
(二)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组织保障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检务保障机制,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四)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崇高的政治思想品德,努力建设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官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