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内爆与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07825
  • 作      者:
    皮海兵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皮海兵,男,1976年生,湖南常德人,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专业毕业,长期从事网络文化、媒介美学方面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网络文化与西南城镇文化生活研究”、重庆市社科联课题“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及其他课题“网络文化审美主体的当代转型”与“网络文化审美主体研究”等。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网络文化相关学术论文十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内爆与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试图从美学及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网络文化主体。网络文化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于现实文化的本质特征。网络文化主体也与现实主体不同,其在网络文化空间中的实践活动区别于现实中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在工具理性指导下的活动,主体必然会遭遇不断被异化的困境。异化的结果就是自我的丧失,迫使网络文化审美主体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怎样使网络文化审美主体走出这种困境呢?《内爆与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认为,实现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型,才能构建完善的审美主体,创建和谐美好的网络文化空间,实现网络文化审美自由。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书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网络文化主体。首先网络文化是一个不同于现实文化的空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实质上是一种图像文化。本书在西方文论语境下,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出发,把图像的发展和变化归纳为三个阶段:具象、影像和仿像。而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仿像为其特征的图像文化。由此推之,网络文化主体也与现实主体不同,其在网络文化空间的实践活动区别于现实中的活动。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梳理了不同时期的主体性及其特征,大致分为:传统的主体性、现代的主体性和后现代的主体性。网络文化主体指的是网络里人的主体性而不是网络本身。本书所要探讨的网络文化主体,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后现代主体的一种表现。然后进入网络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的探讨。网络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在虚拟现实里发生的,而且虚拟是网络化生存方式的逻辑起点。主体的虚拟实践,包括主体体验网络媒介和主体与网络的互相建构,它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而这种实践活动是在工具理性指导下的活动,主体必然会遭遇不断被异化的困境。对异化和网络文化主体异化作出了界定,并指出了异化的表现和特征及其本质,由于图像的内爆,技术理性的膨胀,导致主体对网络的深度沉迷。异化的结果就是自我的丧失,迫使网络文化主体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网络文化空间出现了认同危机,主体也试图建构自我的身份,此种认同也具有不同于现实认同的特点。怎样使网络文化主体走出这种困境呢?最后认为,实现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是构建完善的审美主体的需要,是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网络文化空间的需要,是实现网络文化审美自由的需要。并借助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来更充分地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应于主要思路,全书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对网络文化及主体性作出界定。第一节界定网络文化的内涵,从图像的转向谈起,从艺术真实的角度,把图像的发展变化归纳为具象、影像到仿像三个阶段,并深入探讨了各阶段图像不同的本质特征,揭示出网络文化的仿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征。在图像一统天下的文化社会里,文学已经失去了主角的位置。在网络文化里,文学文本已日益变为图像,指出网络文化的实质就是一种图像文化。第二节界定了主体性的定义,并指出网络文化主体性是指网络里人的主体性。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梳理了不同时期的主体性及其特征,大致分为:传统的主体性、现代的主体性和后现代的主体性。网络文化主体指的是网络里人的主体性而不是网络本身。本书所要探讨的网络文化主体,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后现代主体的一种表现。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网络文化与主体性
第一节 网络文化
一、图像的转向
二、图像的流变 
三、网络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 主体性
一、主体性的概念
二、主体性的历史考察
三、网络文化主体性

第二章 网络文化主体的实践
第一节 虚拟现实
一、虚拟与现实
二、虚拟的现实与现实的虚拟
三、虚拟现实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虚拟实践
一、主体对网络媒介的体验
二、主体与网络的互构
三、虚拟实践
第三节 虚拟实践的特征
一、虚拟性
二、互动性
三、多元性

第三章 网络文化主体的异化
第一节 异化的概念与类型
一、异化的概念
二、网络文化主体异化的类型
第二节 网络文化主体异化的表现及特征
一、图像的内爆
二、仿像内爆了主体
三、网络沉迷
四、主体异化的特征
第三节 网络文化主体异化的本质
一、技术理性的人文缺失
二、技术奴役下的主体

第四章 网络文化主体的认同
第一节 网络文化主体的认同危机
一、我是谁?我们是谁?
二、网络文化主体的认同分裂
第二节 网络文化主体身份的建构
一、超媒体自我
二、个人主页的身份
三、交流中的身份
第三节 网络文化主体认同的哲学分析
一、网络文化主体的自我需要
二、主体及其身份的虚拟性
三、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认同

第五章 网络文化主体的重塑
第一节 主体性的缺陷
一、主体性的退隐
二、网络文化主体性的没落
第二节 主体性转向主体问性
一、主体间性
二、网络文化主体间性的生成
第三节 网络文化主体审美自由的实现
一、交往理性与真善美
二、审美自由的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