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网络文化主体。首先网络文化是一个不同于现实文化的空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实质上是一种图像文化。本书在西方文论语境下,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出发,把图像的发展和变化归纳为三个阶段:具象、影像和仿像。而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仿像为其特征的图像文化。由此推之,网络文化主体也与现实主体不同,其在网络文化空间的实践活动区别于现实中的活动。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梳理了不同时期的主体性及其特征,大致分为:传统的主体性、现代的主体性和后现代的主体性。网络文化主体指的是网络里人的主体性而不是网络本身。本书所要探讨的网络文化主体,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后现代主体的一种表现。然后进入网络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的探讨。网络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在虚拟现实里发生的,而且虚拟是网络化生存方式的逻辑起点。主体的虚拟实践,包括主体体验网络媒介和主体与网络的互相建构,它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而这种实践活动是在工具理性指导下的活动,主体必然会遭遇不断被异化的困境。对异化和网络文化主体异化作出了界定,并指出了异化的表现和特征及其本质,由于图像的内爆,技术理性的膨胀,导致主体对网络的深度沉迷。异化的结果就是自我的丧失,迫使网络文化主体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网络文化空间出现了认同危机,主体也试图建构自我的身份,此种认同也具有不同于现实认同的特点。怎样使网络文化主体走出这种困境呢?最后认为,实现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是构建完善的审美主体的需要,是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网络文化空间的需要,是实现网络文化审美自由的需要。并借助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来更充分地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应于主要思路,全书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对网络文化及主体性作出界定。第一节界定网络文化的内涵,从图像的转向谈起,从艺术真实的角度,把图像的发展变化归纳为具象、影像到仿像三个阶段,并深入探讨了各阶段图像不同的本质特征,揭示出网络文化的仿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征。在图像一统天下的文化社会里,文学已经失去了主角的位置。在网络文化里,文学文本已日益变为图像,指出网络文化的实质就是一种图像文化。第二节界定了主体性的定义,并指出网络文化主体性是指网络里人的主体性。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梳理了不同时期的主体性及其特征,大致分为:传统的主体性、现代的主体性和后现代的主体性。网络文化主体指的是网络里人的主体性而不是网络本身。本书所要探讨的网络文化主体,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后现代主体的一种表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