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技术视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44914
  • 作      者:
    黄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黄锰,黑龙江省伊春人,副教授/硕导,建筑技术系主任。
  1994-1999年,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本科;
  1999-200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博;
  2002-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展开
内容介绍
  《技术视阈:解读建筑现象与形态创新的新维度》基于历史和当代的双重视角,以建筑技术的全面表现作为客体考察对象,从建筑技术的历史脉络、建筑技术的本质特征、建筑技术的多元表现和建筑技术的时代倾向四个方面着手,研究了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本质关联问题。作者指出,创作中建筑师应当把技术构思、技术意识和技术方法上升为一种整体综合的建筑技术观念,关注建筑的本体建造与组成要素的技术内涵,关注建筑同自然、社会、文化的技术外延,更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精神,践行技术的真正使命,达到生态、和谐、永续的理想境界。《技术视阈:解读建筑现象与形态创新的新维度》可供建筑学、建筑工程、建筑设备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及从业者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常规的砌体结构体系是由梁板柱等具体的构件结合而成,钢结构体系则是由不同的力学构件连接形成。从建筑表现结构来看,创作中往往会根据需要,把某一结构构件强化地表现出来。从建筑的起源来看,结构形式基本等同于建筑形式,结构构件——屋顶、墙壁等都自然真实地显现。更进一步地讲,随着建筑自身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细节装饰以后,结构形式逐渐与装饰形式成为相互关联但又不同侧重的两个方面。
  奈尔维认为在艺术效果和结构、施工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某种充分的、内在的契合。一幢建筑物如果不遵从最简洁和最有效的结构形式,或者在结构构件上不考虑建筑所用材料的各自特点,那么,要想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就会困难重重。例如,柱头和柱础是柱身断面合乎结构逻辑的必要扩大,以便支撑额枋和把荷载更好地从柱子分散到下部石基上去,同样,檐口、窗头用于保护立面免受雨水侵蚀,同时也分化了荷载;额枋、棋等用于保持使洞口上方的荷载能够以连续性的力学方式向下传递等。事实上,古代大部分的建筑细部都是产生于结构上的需要,经过积淀、提炼从而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固定符号。因此,局部构件表现往往是整体结构表现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荷兰建筑师库哈斯在鹿特丹艺术中心的设计中,采用了局部暴露其结构形式的手法,使这座体量平实的建筑具有了技术表现的细节精致之美。承重的“工”字钢梁、作为底板和顶板的槽形钢板,都在外面一览无余,真实展现了钢结构的承重体系。特别在建筑的人口处,设计者运用了三种工业中常见的柱子类型,表达出三个完全不同的形式:工字钢、中空肋形钢板和方形钢柱,突出了结构构件的“个体存在”(图5-21)。创作中,部分结构构件以工业型材的形式被强化出来,让人感受到建筑自然的、不经刻意修饰的细节。台北华亚科技大厦底部钢结构柱子被暴露在外面,柱子采用连续的“W”形排列,倾斜的角度和巨大的尺度成为了视觉的焦点在建筑中被凸显出来(图5-22)。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建筑技术的十字路口
1.1 技术视阈与时代维度
1.1.1 总体视阈
1.1.2 研究维度
1.2 现状阐释与理论支撑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2 本书的理论支撑
1.3 本书范围与方法架构
1.3.1 范围界定
1.3.2 本书内容
1.3.3 方法架构

第2章 建筑技术的历史脉络
2.1 技术的缓慢发展阶段
2.1.1 农耕渔牧时期
2.1.2 宗教统治时期
2.1.3 文艺复兴时期
2.1.4 阶段性概述
2.2 技术的变革推动阶段
2.2.1 工业革命前期
2.2.2 工业革命时期
2.2.3 阶段性概述
2.3 技术的和谐复归阶段
2.3.1 信息革命初期
2.3.2 当代多元时期
2.3.3 阶段性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技术的本质特征
3.1 驱动性特征
3.1.1 变革性驱动
3.1.2 渐进性驱动
3.1.3 螺旋性驱动
3.2 支撑性特征
3.2.1 功能支撑
3.2.2 形式支撑
3.2.3 理念支撑
3.3 完善性特征
3.3.1 提高内部适居性
3.3.2 修复外部环境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技术的多元表现
4.1 低技术表现
4.1.1 产生根源
4.1.2 材料平实
4.1.3 构造适宜
4.1.4 结构质朴
4.2 高技术表现
4.2.1 产生根源
4.2.2 凸现表皮
4.2.3 强化构造
4.2.4 彰显结构
4.3 生态化表现
4.3.1 产生根源
4.3.2 材料整合
4.3.3 智能界面
4.3.4 结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技术的时代倾向
5.1 技术表现的求真倾向
5.1.1 材料表现求真
5.1.2 构造表现求真
5.1.3 结构表现求真
5.2 技术本质的至善倾向
5.2.1 材料使用至善
……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