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06571
  • 作      者:
    赵焕亭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赵焕亭(1967-),汉族,河南宝丰人,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语文教育。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丁玲研究会会员,第三届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教育科学文摘》摘编或转载。部分论文被中国文学网、中国作家网、中国国学网、光明网、中文研究网、左岸文化网、当代文学会馆、中学语文资源网、语文潮教学艺术研究网等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共分上、下编,上编主要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下编主要是语文教育研究。上、下编各占两章,共四章。第一章是现代文学研究,包括对茅盾、姚雪垠、丁玲的研究。主要涉及作品有《春蚕》、《牛全德与红萝卜》、《牛棚小品》等。第二章是当代文学研究,主要涉及的作品有《逃墨馆主——茅盾传》、《悲情徐志摩》、《修辞论美学》、《香港的脑和手》、《童年泪》等。第三章是语文教育的理论探讨,主要包括“语文教育学”构建初探、古诗文人文因素的发掘、音像法、诵读法、讲授法的运用、河南省语文教育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研究等。第四章是语文教育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背影》教学研究、“陶冶法”的应用、文化经纪人张富义大教育观的实践等。
展开
精彩书评
    赵焕亭在语文教育方面,由于有着长期教书的亲身经历,所以研究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中“教学法”、“讲授法”等运用的感受和体悟,另一方面是对《背影》这样的名篇名作教学史的爬梳和解析。其实,在这两者之间正体现了赵焕亭从中学语文教育到大学文学教育的转变与升华。她的《背影》研究之所以独特,不仅因为她把《背影》放在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定环境下来考察,而且她还始终把《背影》作为文学教育的经典来分析。
    ——刘勇
    
    赵焕亭还把研究的目光投射到家乡名家,传授鲜活的乡土名家作品,强化读者对本区域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所在地区杰出人物的情感,培养自己爱家乡的感情;由此引导读者体验、欣赏地域文化,为地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欧家斤
    
    本书集中显示一个年青学者曾经走过的路程,此间充满了勃勃生气。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研究在这里平分秋色,互动互助互相辉映,各有天地,这样的学术结集是少有的,很别致的。其杂取作家学人的典型,并不依据目前地位的大小,而是从研究者的感悟出发,将创作、理论、乡土、民俗、语言各尽收眼底,铺展出本来就应当是多色彩的文学景观来。河南地域文化又使作者获得特殊的眼光与境界,即便是论及关乎民族人文素质提升的文学教育理论问题,也能有纯属自己发见。至于《背影》阅读史、教学史的分板示范,已经在学界发生影响,相信定会给我们留下一道秋日美丽光影。
    ——吴福辉
展开
精彩书摘
    《茅盾传》揭示了茅盾大部分作品产生的背景、写作的动机等。如,传记写到了《苏联见闻录》的来源、写作目的、表现内容,还把它与萧伯纳访苏后的描述、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安德·烈纪德的《访苏联归来》做了对比。作者认为,茅盾访问苏联时,苏联刚刚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正在进行新的五年计划的建设,与“大清洗”、“大饥饿”时期不同。茅盾在他的记述里,记下了苏联人民缺乏食品、生活困苦等现象。这样的认识体现了作者对传主作品的深度解读。
    传记还特意提到了1946年茅盾应邀访问苏联时,在参观斯大林和他的同志们建立的秘密地下印刷所后,写的一篇游记《梯俾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该文被作为说明文的经典之作,改题为《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长期人选中学语文课本。”①这句话很容易引起读过这篇课文的读者的温馨回忆,文中介绍的地下印刷所的设计、施工、使用以及被破获经历等等都随之浮现在眼前,那的确是一篇层次分明、干脆利落的佳作。不仅如此,传记作者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再次提到这篇课文。《后记》一开始就从《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这篇课文的一条注释写起,说自己当年从这条注释上看到作者是浙江桐乡人,就对纪录片中的政协副主席茅盾产生了亲切感等。这样的记述,让读者感到传记作者与传主在空间和精神上都有了某种契合点。 
    ……
展开
目录
序一 热情与理性的结合
序二 跋涉在文学与教育的途中

上编 现当代文学研究
第一章 现代文学研究
一 茅盾童年经验对《春蚕》的影响
二 姚雪垠《牛全德与红萝卜》的人物与方言
三 从《牛棚小品》论丁玲晚年创作的个性
四 丁玲与冯雪峰的“德娃利斯”情谊
五 陈明眼中的丁玲
六 海外丁玲研究(2004-2008)

第二章 当代文学及学人研究
一 吴祖光奇人奇事
二 吴福辉人生与学术的“多棱镜”
三 刘思谦的女性文学研究
四 欧家斤的作家传记创作
五 《逃墨馆主——茅盾传》对文学史的补充价值
六 王一川的“修辞论美学
七 韩石山《悲情徐志摩》中的胡适日记
八 林蓝《童年泪》中的河南地域文化特色
九 评胡少璋的《香港的脑和手》

下编 文学教育研究
第三章 文学教育的理论探讨
一 “文学教育学”构建初探
二 学习古典诗文,培养人文素质
三 诗歌和散文的教学法
四 语文教学中“讲授法”的运用
五 河南语文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特色

第四章 文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 《背影》教学史
二 《背影》的创新阅读
三 《背影》创新阅读课堂教学案例
四 张富义“逍遥日下舞长袖”
五 中州多名士,古都放光彩

附录
一 在陈明先生的书房里
二 走进《背影》解读的秋日时代
沉入书斋与走出书斋(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