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增补、修订、提升而成的,2007年亦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编号07JC751004,2010年结项),其中部分章节已经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杂志上刊发过,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看着放在面前即将付梓的书稿,我既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与喜悦,又增添了新的不安与惶恐。喜悦的是终于完成了一件早该完成却拖延已久的任务,不安的是因为自知论著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对原始资料的整理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关于延安艺术变革方面的阐释还可以再进一步地深化等等,出于以上原因,我一直犹豫着不愿匆忙将其出版,总想着要找时间将其做得尽善尽美一些,但倏忽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关于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研究学界亦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我却始终没有能够静下心来按照计划将书稿全面、系统地加以修订以便提上出版的日程。今日之所以有勇气将其拿出来勉力修改一遍送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说实话是与各位关心、爱护我的师友的督促与鼓励分不开的。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逄增玉先生和师母孙晓平女士。从硕士到博士,逄老师都是我学业上的领路人,其渊博的学识、敏锐的视角令人叹服,其悉心的指点与热情的鼓励更使我受益终生,而师母的关爱亦让我铭记于心、难以忘怀。尽管他们现在都已经去了北京工作,但每次回来见面都会问起我的书稿,督促我早日将其出版,并愿意为此提供帮助,令我深深感动。
我还要感谢远在北京的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黎辛先生与他的妻子黄懿芬女士,老一辈学者的大家风范在他们的身上尽显无遗,关怀后辈,提携新人,令人敬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