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上古文献,全无年代记载。要确切地确定资料和记录的年代是困难的。人们曾根据春分点岁差移动的原理,推断《鹧鸪氏梵书》春分点在昴宿的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由于其所载二十八宿以昴宿起首,便推论印度的二十八宿起源当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事实证明这一推论是完全靠不住的。在印度最早的古籍《梨俱吠陀》所载二十八宿,则是以大角星为起首星,这种排列方式又与中国一致,可见并不能由昴宿为起首星,来推定印度二十八宿的起源时代。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与以《尧典》四仲中星的昴宿断定中国二十八宿的起源相类似。在印度上古经典文献中,往往附加有后人改编的资料。《梨俱吠陀》刊载中印二十八宿起首星相同,为中国起源说提供了证据。
这里必须明确指出,以往某些西方学者以二十八宿中的联络星来推算印度二十八宿的成立年代,是犯了科学概念上的认识错误,这是因为,联络星不是明确的季节星象。只有如中国的冬至日在牵牛初度等才是确定的起点。有了这个明确记载,以岁差原理推出的观测时代才明确无误。
而联络星是什么?它只是为了寻找该宿出现的一个大致标志,它并不起距星的作用,更不是位于每宿的起始处。换句话说,该宿的联络星,可以位于该宿的起始点,也可以在该宿的末尾。有这么大的变动幅度,即误差可达12余度,用岁差推出的年代误差上下可达千年以上。这是利用联络星推成立年代的学者们所没有考虑到的。
就文献记载而言,印度的证据并不多,据有人考证,《梨俱吠陀》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4~前12世纪,其赞美诗中,似乎任何一颗恒星都可以说与“纳沙特拉”有关。而西方大部分科学史家都一致认为,恒星方位天文学,并非古印度人所长,他们没有任何与中国的石申夫星表比拟的著作流传下来。故古印度人能否独自创立二十八宿体系,是一件大可怀疑的事情。
现今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为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而印度的考古证据一件也没有。更为重要的是,在《鹧鸪氏梵书》中,记载有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还有一种分法是将其简化归纳为冬、夏、雨三季,这合于印度地区季节变化的实际。也就是说,与一年分为四季的状态毫无共同之处。可是印度文献中刊载二十八宿是按四季分配的,与印度气候的变化不相符,这再一次证明印度二十八宿并非独自起源,而是传自中国。
3.中国二十八宿传入西方的时间和途径
日本学者新城新藏论证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的结论至今仍然不可动摇。他认为,印度二十八宿相当于中国二十八宿起源时的状态;二十八宿发源地当有牛郎、织女故事的传说;二十八宿传入印度之前有停顿于北纬43°的行迹;二十八宿的发源地当有以北斗为观测的标志。而印度处于赤道地区,不具备以上天文特征,这些都表明二十八宿一定起源于中国。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印度上古文献中,虽然也有二十八宿的记载,但却完全没有创立二十八宿的基础。而中国的二十八宿,早在战国初年就有了深厚的基础,这种基础,得到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双重证实,这是十分肯定的,完全无法动摇的。而战国初年出现的每个二十八宿星名,包括很暗的星宿,如斗宿、牛宿、女宿等,早在西周和春秋时代的文献中就已出现,证明类似于石氏二十八宿的完整体系,早在春秋以前即已出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