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浓度和土壤CO通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504170
  • 作      者:
    高程达,孙向阳著
  • 出 版 社 :
    阳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2浓度和土壤CO2通量》可供地球化学、土壤学、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大气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土木工程以及仪器仪表、碳封存、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变化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科研、教学、决策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等读者阅读参考。
展开
内容介绍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2浓度和土壤CO2通量》介绍了大气和土壤CO2气体的研究进展,以及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空气CO2浓度和土壤CO2气体通量的观测、研究结果。具体内容涉及:土壤表面和剖面CO2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和装置、近地层空气CO2浓度、土壤一大气界面CO2通量和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展开
精彩书摘
  2.3.6 研究评述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储碳量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物量中的碳储量和土壤中的碳储(Verweij,1995;Gauquelin,1998)。就森林生态系统而言,目前我国的研究多利用历次森林清查资料估算不同植被和不同时间森林植被的碳储量(方精云,l996;王绍强等,2000;刘国华等,2000;Fang,2001),但这些估算均未包括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枯枝落叶层、粗木质残体(CWD)及矿质土层的碳库。而土壤及有机层储存了森林生态系统约39%的碳,特别是北部森林甚至有84%的碳贮存在土壤中。就单纯森林土壤,碳库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86%(Cannelletal,1995;Harrisonetal,1995;Borkenetal,1999)。
  森林土壤碳转移或循环的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最不充分的部分(于贵瑞,2003),森林土壤是一个不均匀的三维结构体,在空间上具有复杂的镶嵌性,与气候及陆地生物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解宪丽等,2004);由于森林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及水圈共同作用的界面,各个圈层与土壤界面之间存在诸多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动态交流;森林土壤受气候、土壤性质、植被种类和年龄及微生物活性物质等影响更为深刻,加之周期长,观测研究的难度大,缺乏得力的仪器设备和长期持久地观测数据,必须从实地系统观测并研究森林土壤碳转移的特征、机制及影响因素,才能建立比较准确的森林土壤碳循环模型。
  国际上对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十分活跃。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系统是一个碳汇似乎没有争议,一些国家已对北美和欧洲的二氧化碳通量进行高塔监测(Martin,1998;Fanetal,1999),并逐步向南美、非洲和亚洲延伸(Kaiser,1998)。
  ……
展开
目录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Co2的一般性质
2.1.1 物理性质
2.1.2 化学性质
2.1.3  CO2与人身安全和健康
2.2 大气CO2
2.2.1 起源和演化
2.2.2 近代研究史
2.2.3  当前大气组分及其度量单位
2.2.4 浓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2.5 浓度增大的后果
2.2.6 重要性
2.2.7 应对措施
2.3 土壤CO2
2.3.1 组成和来源
2.3.2 分布和变化特征
2.3.3 通量及其度量单位
2.3.4 运动机理、条件及其影响因子
2.3.5 研究意义
2.3.6 研究评述
2.4 存在问题
2.4.1 增汇、减排
2.4.2 “碳失汇”之谜

3研究目的、基本思路、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目的
3.2 基本思路
3.3 研究内容
3.3.1  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及其装置
3.3.2 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及其装置
3.3.3  近地层空气CO2浓度的变化特征
3.3.4  土壤表面(土壤-大气界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3.3.5 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3.4 技术路线

4自然概况和试验设计
4.1 地点选定原则
4.1.1  干旱地区的原则
4.1.2 典型植被类型的原则
4.1.3 代表性的原则
4.2  自然概况
4.2.1  内蒙古部分
4.2.2 宁夏部分
4.3 样地设计和布局
4.3.1 典型草原/栗钙土
4.3.2 荒漠草原/灰钙土
4.3.3 灰榆林/粗骨土
4.3.4 油松林/山地灰褐土

5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及装置
5.1 导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测试原理
5.2.2 测试装置
5.2.3 操作步骤
5.2.4 结果计算
5.3 案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持续和间断供电
5.4.2 测定间隔时间问题
5.4.3 技术细节问题
5.5 小结

6 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及装置
7 近地层空气CO2浓度的变化特征
8 土壤表面(土壤-大气界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9 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10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