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罗崔致远归乡途中的羁泊候风
唐中和四年(884年)八月,在唐朝本土为官的新罗人崔致远启程自扬州航海回乡,当路过山东半岛南部黄海海面时,三次停泊山东半岛港口候风:先是停泊候风于今属青岛地区的大珠山海口,其后停泊候风于今属威海地区的乳山海口,再后又转到了今属青岛地区的巉山海口。其中在巉山港口停泊候风时间最长,在这里度过了整整一个冬天,在第二年春暖花开时离开,起航回到新罗。
崔致远9世纪后半叶从新罗入唐留学,在唐科举入仕后为官淮南,被唐朝皇帝赐紫金鱼袋,在唐朝生活18年,以唐朝“送诏书等使”奉诏回新罗,被新罗国王封为“文昌侯”,是在唐罗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人物,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新罗文化圣人”、“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几乎家喻户晓。
崔致远公元857年生于新罗玉京(今韩国庆州)沙梁部,867年12岁(虚岁,下同,说拟另文)时浮海入唐,874年19岁时参加唐朝科举入仕,为“宾贡进士”,后任溧水县尉,5年后转投淮南,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辄擢升都统巡官,后被唐朝皇帝授以“侍御史内供奉、赐紫金鱼袋”,884年29岁时表请归国,唐僖宗许其以唐使节归,秋离开扬州东归,885年春回到新罗。这段人生经历,崔致远在回到新罗后整理编定的在唐诗文集《桂苑笔耕集》二十卷有序自述。就是这一位在唐生活历18个年头、29岁即东归新罗的天才式的青年人,在唐时即已编辑过自己的多卷诗文集,尤其是其任高骈幕时所写的政论檄文,使他声名远播。《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四六文一卷、《桂苑笔耕集》二十卷。《桂苑笔耕集》今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成为仅有的流传至今的海外作家的诗文集。目下在中国学界,也已有“在数千年中韩文化交流史上,崔致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人”之誉。
崔致远在唐中和四年(884年)秋八月以“淮南入新罗兼送诏书、国信等使”的身份“出使”新罗,与“新罗国入淮海使录事”身份迎接其东归故国的堂弟崔栖远、“新罗国入淮南使、兼检校仓部员外郎、守翰林郎、赐绯鱼袋金仁圭”等一行人,离开扬州,开始了其东归新罗的旅程。时唐朝通新罗的海路起航港口是山东半岛的沿海港口。崔致远与来唐迎接他归国的堂弟崔栖远和另一位新罗人唐使臣金仁圭等一行,从扬州启程赴山东半岛口岸,冬十月进入山东半岛的大珠山(今青岛胶南),开始了他羁旅山东半岛多处港口、主要在今青岛地区沿海港口候风待航的生活。
崔致远山东半岛羁泊候风第一港:大珠山海口。
唐中和四年(884年)十月,崔致远乘“海舰”,为“奉使东泛”而“泊舟于大珠山下”,开始了他在山东半岛、主要在今青岛地区“候风海浦,淹滞经冬”的羁泊生活。
在大珠山,崔致远作为唐朝廷所遣“出使”入新罗国的送诏书、国信使,“既传国信兼家信,不独家荣国亦荣”,感到无上荣光,因而在大珠山羁泊期间作七律诗达10首之多,并集中寄给高骈,后收录在他的《桂苑笔耕集》卷二十中。其诗序说:“中和甲辰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啸月吟风,贮成十首,寄高员外。”这10首诗是:《石峰》、《潮浪》、《沙汀》、《野烧》、《杜鹃》、《海鸥》、《山顶危石》、《石上矮松》、《红叶树》、《石山流泉》。这10首诗集中写景寄情,写的都是大珠山的海景山色,奇松怪石,说明他在大珠山山上、海边观光过不少地方,住了不少时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