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诺贝尔物理学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283430
  • 作      者:
    郭奕玲, 沈慧君编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2010》逐年介绍自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以来到2010年所有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具体内容、获奖原因、社会反应、在该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获奖者的生平、贡献与经验。《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2010》收集的资料比较完整,叙述准确,图片丰富,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高层次科普读物,可作为学生、教师、科学工作者和广大科学爱好者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海森伯在索末菲的指导下,刚人大学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第一学期在解释反常塞曼效应的谱线中首先引进了半量子数,而当时人们都认为量子数应该是整数。第二学期他结合听流体力学课,写出了一篇关于卡门涡流的绝对大小的论文,深得索末菲赞誉。索末菲决定要他在原子物理学和流体力学两方面有所建树。
    1922年6月格丁根大学的玻恩和夫兰克邀请哥本哈根的尼尔斯·玻尔作一系列关于原子物理和元素周期表的演讲。索末菲应邀参加,并带了海森伯和另一名学生泡利一同前去。每次演讲后都进行热烈的讨论,而在一次讨论中,当时年仅20岁的海森伯竞站起来对玻尔的某些论点提出异议,并勇敢地进行辩论。讨论结束时玻尔约他当日下午一同去散步,以便继续讨论。这次与玻尔在散步中的长时间谈话,对海森伯启发很大。海森伯后来说,这次散步是他科学上成长的起点。
    玻尔对这位年轻的学者印象深刻,邀请他和泡利在适当的时候到哥本哈根去作研究。1922年海森伯就去了,开始了他们之间的长期合作。1924年海森伯又到哥本哈根跟尼尔斯·玻尔和克拉默斯(H.A.Kramers)合作研究光的色散理论。
    从1922年起,海森伯除1923年夏季一个学期回慕尼黑以《关于流体流动的稳定性和湍流》一文考取博士学位和1924年冬一个学期在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那里工作外,到1926年夏一直在格丁根跟玻恩工作,并在1924年7月以《关于量子论的形式规律在反常塞曼效应问题上的更改》一文升为讲师。1925年初夏海森伯从哥本哈根回格丁根后,试图用实验所能观察的光谱线的频率和强度(即振幅)的整体来代替看不见的电子轨道,以计算氢原子谱线的强度。考虑到这个方法在数学上过于复杂,他就改用一个比较简单的非谐振子进行计算。正在这时候,他患了枯草热病,告假去北海赫耳戈兰岛休养。这就给了他专心计算的机会。结果证明,这种只用可观察量的处理方法是可行的。回格丁根后就写成了奠定量子力学基础的《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论新释》一文发表。
    在研究中,海森伯认识到,不仅描写电子运动的偶极振幅的傅里叶分量的绝对值平方决定相应辐射的强度,而且振幅本身的位相也是有观察意义的。海森伯由这里出发,假设电子运动的偶极和多极电矩辐射的经典公式在量子理论中仍然有效。然后运用玻尔的对应原理,用定态能量差决定的跃迁频率来改写经典理论中电矩的傅里叶展开式。谱线频率和谱线强度的振幅都是可观察量。这样,海森伯就不再需要电子轨道等经典概念,代之以频率和振幅的一维数集。
    ……
展开
目录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诺贝尔的一生
诺贝尔奖的设立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的发现
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放射性的发现和研究
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氩的发现
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体导电
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
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照片彩色重现
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线电报
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液状态方程
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辐射定律的发现
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航标灯自动调节器
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物质特性
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的X射线衍射
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
(1916年未授奖)
19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元素的标识X辐射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子的发现
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斯塔克效应的发现
19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合金的反常特性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
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
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光谱学
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夫兰克一赫兹实验
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
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效应和威尔孙云室
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电子发射定律
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的波动性
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拉曼效应
(1931年未授奖)
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力学的创立
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理论的新形式
(1934年未授奖)
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的发现
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宙辐射和正电子的发现
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衍射
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辐照产生新放射性元素
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回旋加速器的发明
(1940年-1942年未授奖)
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子束方法和质子磁矩
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的磁特性
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压物理学
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离层的研究
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云室方法的改进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乳胶的发明
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工加速带电粒子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磁共振
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衬显微法
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用符合法作出的发现
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兰姆位移与电子磁矩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管的发明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守恒定律的破坏
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切伦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
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反质子的发现
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室的发明
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子结构和穆斯堡尔效应
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凝聚态理论
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理论和对称性原理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
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磁共振方法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