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官府在各地建立了许多织造工场,在京城建有庞大的绫锦院,有织机400张。民间的蚕丝生产和丝绸生产开始分工,城市丝织业兴盛。大文豪欧阳修曾以“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的诗句来描绘这种景象。同时,我国丝绸中心由北向南转移,东南吴越一带成为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出现了宋锦、缂丝与刺绣三大名产,从而奠定了长江下游丝绸业的重心地位,开拓了明清直至现代南方丝绸业繁盛的新局面。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出现了成千上万繁华的丝绸小集市,成为全国产丝的中心地。由于海内外贸易的发展,丝绸业的商品化日益明显,分工也越来越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国设有20多个织造局,苏州、杭州、嘉兴、南京、潞州(今山西长治)、成都、广州等地成为著名的丝绸中心。丝绸的花色品种和质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京绒”、“苏绒”、“杭罗”、“潞绸”等极负盛名。故宫中保存的一件清代百花蝴蝶袍,用料精美绝伦,上面织着散点的折枝花,三两彩蝶飞舞在嫩枝鲜花之间,使人过目难忘。
中国丝绸之所以精美,不仅由于蚕丝质地优良,而且由于制作技术先进。从养蚕、缫丝、丝织到漂练、印染都有独特的创造。我国蚕农积累了一整套种桑养蚕、选种制种的经验,所产的丝长而细.缫丝技艺也不断更新,相继发明了手摇和脚踏缫丝车,使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丝织技艺由“手经指挂”(原始的织造法)发展到织机,春秋时已出现了脚踏织机。从汉代出土的画像石——“慈母投杼图”上可以看出带有脚踏板的斜织机的形制。这幅图说的是春秋时孔子的学生曾参幼年的故事:曾参的母亲坐在机旁织布,有人进屋报告说她儿子杀了人,起初曾母不信,但经不住三番五次地报告,于是误信了,气得她投杼罢织,教训跪在地上的儿子。
脚踏织机的出现是我国领先世界的伟大发明。宋末元初,木匠出身的山西人薛景石对几种织机进行了规范和改革,写下了我国古代纺织科技史上的重要著作《梓人遗制》。由于推广了他的织机,山西潞安州的丝织业和江浙地区并驾齐驱,有“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的说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