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闽茶夜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197027
  • 作      者:
    陈勇光著
  • 出 版 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图说福建:闽茶夜话》较少旁征博引,引证诗、词、艺文掌故,但亦未失去学术的严谨性要求,颇多精彩处和值得回味的地方,可见是作者在工作实践中所体验、参悟出来的独到见解和评论,倘非认真用心于思考是不能做到的。可见,作者长期来读茶史书、研究茶、实践茶所下的功夫。一片叶子有如此多的传奇,如此令人骄傲的事业,这是茶人的贡献,作者把它整理记录,传播开来。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勇光,1976年出生于福州连江县。从事媒体记者、编辑十余年。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茶文化月刊《海峡茶道》杂志主笔,每年行走国内数十个茶乡,以第一线视角全方位记录茶的过去与现在,著有茶文五十多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图说福建:闽茶夜话》分十章,内容包括:闽水浩荡,闽茶扬 香;闽茶溯源;走进茶乡;茶亦醉人;闽茶工艺;茶乡风俗等。经纬秩然,分则有序,合为经纶。《图说福建:闽茶夜话》还涉及了茶器,茶艺,茶文化,探究闽 茶的源头与闽红引发的“世界波”,闽茶大观园,铁观音,茉莉花茶等。六 个大茶类中,有三大茶类源自福建。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千年闽茶磅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述到,早在五千年前,神农氏就已经开始利用茶叶了。中华茶文化之源流与中华文明一样漫长。闽 茶文明也恰如闽江之水一般,不竭向前流淌,直 至数千年后的今天。闽越族人是闽地原住民,虽不见古书记载,新挖掘的数千年前的茶器,足可说明闽越人饮用 茶叶的历史。至今在福建太姥山地区,犹有世代相传的古白茶制作工艺,承 袭的是 源自中原地区的华夏祖先最初的制茶技艺,亦被称作“茶叶活化石”。从秦至唐,战乱移民等风潮,闽地受到更多中原文明的冲击碰撞,有了 更多 新的饮茶方法。在南安,依然可以看到“莲花茶襟”的石刻。这也是福建产茶最早的文 字记 载——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刻于公元376年,而直到 近四百年之后,陆羽的《茶经》才开始面世。莲花峰不高,,只有120米,远在西晋时代即建有莲花岩寺。南安曾经 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俚曾经 隐居于 此,诗中写到莲花峰的茶:“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公元1011年,泉 州太守高 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莲花峰上有不老亭,因亭内所有构件都是 花岗石雕 刻成的,人称“石亭”。现在莲花峰茶又称为“石亭绿”茶,畅销海内外。至唐,闽茶已经颇有盛名。这里有许多值得记载的故事。唐冯贽撰的《记事珠》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从唐朝开始,闽人崇 尚好 茶,且有斗茶的习俗。《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 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陆羽的《茶经》更权威记载了那些过往的茶事。他走遍名山大川,却未 能到 达福建,但对那片土地却充满好感,认为那里的茶味道甚佳。他在《茶经》 中记 载:“岭南,生福州、建 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 甚佳。” 福建产茶历史悠久,唐代 就有方山露芽、柏岩茶、腊面 茶、建州研膏茶、小江园、福 州正黄茶等生产。方山露芽的故事在《三山 志》记载道:“唐宪宗元和 (806~820年)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日:‘此茶 不 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 “方山露芽”是福建有名的贡茶。《唐国史补》、《新唐书·地理志》 等史 书也有记载。福州的“柏岩茶”,在唐朝就有盛名,在五代毛文锡的《茶谱》就曾写 道:“福州柏岩极佳。洪州西山白露及鹤岭茶极妙。” 柏岩茶,去哪里可以寻找呢?据说柏岩茶是福州鼓山一带的茶叶,但现在极难找到。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这也就是 龙 凤团茶的前身。建瓯北苑的龙凤团茶,生于茶最为得意的时间。从宋太宗开始,这里有 了龙 团凤饼的银模。流传到那个大宋最为风流得意的宋徽宗,他那千古的诗意与国事的跌宕,让 我们依然感慨唏嘘。在《大观茶论》中,犹存宋徽宗对闽茶极崇的评价——“龙团凤饼,名 冠天 下”!时人感叹“黄金可得,而茶难求”。这是闽茶史上的巅峰时期,茶类之精致,史后再也无出其右。元朝,黯淡了宋朝茶事的光芒,当时北苑茶渐趋衰退。武夷茶继而兴起。元 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设有“御茶园”,办理贡茶的 采制 与管理,闽茶品位在国内仍然居上。那个年代,武夷茶为人们牵记。我们可以从元朝丞相耶律楚材的文字中 去领 略他乞茶时的那种渴望。在他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中写道:“经久不啜 武夷 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 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 兴绕烟霞。”身居相位,才华绝代,却 会因为未能饮到武夷茶而变得心窍为黄 尘所塞了。据说,明朝的朱元璋,不喜欢那 么复杂的茶事,或者是因为史传中记载 的“体恤民间疾苦”,于是才出现了散 茶。它是一块分水岭。恰如茶的刈割,它再生,也不再有昔日的芳华。于是红茶与乌龙茶从这个时候相 继出现。在江苏宜兴始制紫砂壶开始,也 就有了武夷茶的香远益清。“壶必孟 臣,茶必武夷”。明朝福建产茶更多,技术多有创 新。福建贡茶,占当时全国贡茶的一半。贡茶品号多、品质优,被誉“甲于 天下 也”。清朝那个年代,一切都是新的。许多的遗老则隐居山野独善其身,或出家为僧,与茶结下不解之缘。释超全是那个时代的著名的僧人。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旻 锡,福建同安人,生于明朝末年,曾为文渊阁大学士曾樱之门人,亦是郑成功的 部属。自幼习茶事,善烹工夫茶,有制茶技术。明亡之后,弃家行遁,尽尝天下名 茶,慕武夷茶之声名,后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茶僧。在那儿,释超全认识了毁家 从 军,明亡隐居茶洞,“采茗自活,以高蹈终”的李时兴之子李卷,传习工夫 茶 艺,品饮武夷岩茶。还与闽南籍僧人超位、超煌、衍操等人常一起采制乌龙 茶并 以茶供佛,品茗论道。也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大红袍开始流芳。其时,清朝大学子袁枚也是喜欢武夷茶的。不过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 是“余 向不喜武夷茶,嫌其味浓如饮药”。直到一天,“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 游寺诸 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 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 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 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 武夷茶之妙,天下无双。以玉来比喻乌龙茶,而以水晶来拟当时闻名的 绿 茶,可称经典。那个时代,还值得记载另一件大事则是,铁观音开始流芳,盛名直至今 天。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茉莉花茶开始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这个朝代,闽茶的茶类更为齐全,有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黄茶,还 有再加工的砖茶和花茶,相当于现在的全部茶类。1896年,福州制茶公司在福州北岭设厂,最早引进一批初精制联合企业。1897年《农学报》卷二,已有“福州近有机器制茶”报道。此为福建机器制 茶之 始。在战乱的年代。茶是安慰。在瘟疫横行的年问,茶是大医王。生命是如此脆弱,而茶香,却让人们 感怀。哪怕是最粗老的茶的梗枝,也带着天然的木香。在闽人那一大杯搪瓷杯中,不是茶,而是天上的露珠。直到今天,福建的茶依然是世界的翘楚,多得不可胜数的品种,好得让 人艳 羡的内质。爱茶人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茶品,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工 艺。茶是如此滋意蔓延,如同碧园的青藤一般。那么今天,更应该记住闽茶的根 源。P4-7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闽水浩荡 闽茶扬香
第二章 闽茶溯源
一、千年闽茶磅礴
二、北苑:中国茶的奢丽之旅
三、闽红引发的“世界波”
四、闽地的清脆瓷声
第三章 走进茶乡
一、闽茶之乡,闽茶之香
二、碧水丹山话闽北
三、游走在闽南茶乡之中
四、滨海之城,东方之香
第四章 茶亦醉人
一、福建:茶的大观园
二、世间绝品人难识,武夷仙人自古栽
三、铁观音:圣妙之香,甘露之味
四、那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五、正山小种——最高峰下的蜜香茶
六、白茶仙子
七、佛手之香
八、闽绿寻踪
第五章 闽茶工艺
一、乌龙茶是怎么香出来的?
二、千锤百炼工夫红
三、茉莉花茶窨香之谜
四、爱“拼”才会赢——茶叶中的拼配工艺
五、细说炭焙茶
六、掌上功夫:一碗茶的冲饮
第六章 茶乡风俗
一、闽茶俗
二、闽西客家人的擂茶
三、畲族茶风
第七章 闽茶盛事
一、林下雄豪先斗美——闽地“茶王”赛
二、武夷祭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