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芳荼远播:中国古代茶文化:the tea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904185
  • 作      者:
    王宣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书店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等俗语告诉我们,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茶。茶是中国对人类、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人们在长期的饮茶和用茶中,赋予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文化。中国茶叶和茶文化的传播,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过黄
  “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之,次过沸汤爁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遂过烟焙焉。然烟焙之火不欲烈,烈则面炮而色黑。又不欲烟,烟则香尽而味焦。但取其温温而已。凡火之数多寡,皆视其铐之厚薄。锜之厚者,有十火至于十五火。铐之薄者,亦八火至于六火。火数既足,然后过汤上出色。出色之后,当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则色泽自然光莹矣。”过黄是为了把茶饼烘干,但是过黄的工艺也有别于唐代的焙茶,烘焙中须沸水浸三次。
  经过如此多复杂工序制造出来的饼茶,费工费时,价格自然昂贵,一饼就值数十万钱。《茶疏》就说/漕司所进第一纲,名北苑试新者,乃雀舌冰芽所造。一夸之直,至四十万钱,仅供数盂之啜,何其贵也。“
  四 明清制茶工艺
  明代改兴叶茶,采用炒青制法,大大增进了绿茶的色、香、味,是我国制茶技术上的又一次重大发展。之后相继出现了晒青、烘青,再发展到全炒。随着制茶技术的成熟,劳动人民通过控制茶叶不同发酵程度,引起茶叶内含物质的变化,出现了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乌龙茶等多种茶类,至明末清初六大茶类基本齐全,一改明代以前单一绿茶类的局面。
  反映明代炒青制茶工艺的记载有张源的《茶录》:“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十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顺那则甘,逆那则涩。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许次纾的《茶疏》也有类似记载:“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莹,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笼,纯绵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藏。”罗廪的《茶解》亦有炒茶过程的详述。这些记载表明明代的制茶工艺中已广泛使用高温杀青的炒青制法,史料记载的关于炒青火候的掌握,炒茶的手法、投叶的数量,特别是防焦、防沾染异味、防吸收水分等方面,都还具有现实意义。
  ……
展开
目录
绪言
中国古代的茶与茶文化

第一章 南方嘉木——茶的起源
第一节 茶的起源
第二节 瑞草之魁

第二章 精培细制——茶的栽培与制造技术
第一节 茶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茶的制造技术

第三章 茶事变迁——中国古代饮茶法和茶具
第一节 饮茶肇始
第二节 唐茶之兴
第三节 宋茶之盛
第四节 茶风转型

第四章 闲适雅致——茶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名僧高士:从寺院到文士的饮茶文化
第二节 雅致生活:唐宋之后文士对饮茶文化的塑造
第三节 雅俗之间:宋以后士人对饮茶的讲究与禁忌

第五章 茗香四溢——中国茶的传播
第一节 茶的陆路传播
第二节 茶的海路传播

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