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好人:刀尔登读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63056
  • 作      者:
    刀尔登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好人》是中文网络上最具才气的写作者之一刀尔登的历史专栏文字结集。作者将他的解读目光指向历史上各式各样的道德人物,以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高地位和知名度的半虚构半真实人物。作者的解读尽可能地去除历史加于这些人物身上的泛意识形态泛道德的内容,以风趣犀利的笔锋深刻触及我们解读历史人物常犯的错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以往的认识方法其实有多么可疑。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好人》所收文章,都属短小精悍,篇篇堪称美文,且道前人所不及道、所不能道。作者一向惜墨如金,文章轻易不出手,常以“量莎士比亚或王国维的尺子”来要求自己,产出极低、质量极高。
  北大非著名才子邱小刚的第一部历史随笔集,共分三辑:“中国好人·中国坏人”、“世事·人情”、“以天下为狗任”;在作者的态度是,其实所谓好人也不是那么好,所谓坏人也不是那么坏,中国历来的以道德杀人、以忠压倒孝、以忠压倒仁,以及以所谓大节掩盖小节的评价标准和认识视角是有问题的,“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作者尤其对历史上无论是读书的还是放羊的,都“爱以天下为狗任”的传统抱有深刻的警惕,对海瑞一类道德迫害狂式的人物深恶痛绝。
展开
精彩书评
  “刀尔登”是邱小刚的笔名,取自辽宁省一小镇的地名。他还另有一笔名“三七”。三七是著名的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据说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笔名曾一度在网络上颇红,之后骤然不见了踪影。这多少能说明邱氏的个性——不按常规出牌。犹如他的文风:从容,收放有度,不铺张,见好就收。且选题和角度都很刁,常被误以为是深刻。其实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
  ——徐晓(《半生为人》作者)
  邱的故事让我想起《世说新语》中的刘伶: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邱的存在让我看到世上确实有一种人,胸有丘壑,但清净无为,安于市井。表面上柴米琐屑终身,其实已经参透人生的奥秘,达到了不求不朽的境界。我常常想,如果做不成范蠡,就做一个邱小刚这样的人。
  ——王怜花(“汉语江湖”书系出品人)
  邱小刚有着超出常人的风格、风韵、风骨:聪慧、饱学、冲淡、落拓、颓唐。——风流则风流了,说他是名士,倒也未必。邱小刚只出过一本薄薄的随笔集,前两年供职一张几乎不入流的小报,如今连工作都免了,除开“三七”这个网名外,恐怕从小资到中资、老资,都没有多少人知道。
  ——老六(主持《读库》的张立宪)
  刀兄的学问渊博,识见敏锐,在刀兄面前,我们未免显得愚蠢。记得那一年高考,刀兄夺了鄙省的魁元;唯这一经历,成了他“平生最大的不体面事”,人说必掩耳。盖刀兄的性格,是羞与人争的。这个性格,亦使他在今天的瓦釜之鸣里,自毁黄钟,不思所作。即使有思,也悬鹄太高;往往刚一开头,就拿心里的尺子——我每告诫他“那可是量莎士比亚或王国维的尺子呀,哥儿们”——量自己,而每量必气馁。
  ——缪哲(学者、译书人)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为什么不喜欢狗
  有人把我派作鲁迅一党,我说非也,鲁迅是不喜欢猫的,而我不但喜欢猫,还因为狗与猫作对,把狗恨恨不已。我的不喜欢狗,很多朋友都知道,一同去乡下玩时,常有人叫道,那里有只狗呀!便是想挑拨我去和狗打架。城里的狗都不是好欺负的,因为每条狗都领着一个人,高低惹不起,只好偶尔去饭馆吃顿狗肉,聊抒快意。狗的样子我也不喜欢,小时候在山里见过一只狼,以为是狗,不知道害怕,现在想来,很是对不起,因为狼的脖子和尾巴分明是粗硬的,而进化为狗之后,都细软起来,以便摇头摆尾,哪里还有一点狼的样子。
  尤不喜的是乖而顺之的狗脾气。当然,这种脾气,也是人教给的,而且教学相长,人再重新从狗身上学过来,动不动就“上怀犬马恩”,眼眶也湿。不知道早先狗是怎么被改造过来的。现在店里卖的狗粮,至少是小康水平,但想当初,五十者才衣帛食肉,轮到狗头上,恐怕只剩下猪狗不食其余的东西,较之狼在山林里的伙食,远有不如。不过,毕竟是一份安稳饭,头顶上“嗟”的一声,面前就有吃的,在改造好的狗看来,已经是福气。明人陶宗仪的《辍耕录》里面讲,驿站里拉车的狗,口粮有“狗分例”,要是被人克减了,它们会反啮其主。这样的狗脾气倒讨人喜欢,不过日常里所听到见到的,全是克己奉主的故事,甚至有自愿饿死,以成狗节的。所以陶宗仪多半是在瞎编,别的不说,居然要“辍耕”,可见其不是什么良民。
  现代人满耳是汽车喇叭声,所以做起诗来,不再说什么“无使尨也吠”,而是慨叹听不到鸡犬之声了。但我对狗叫有两种意见,第一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自己明明长着一双狗眼,却不用,偏偏听别狗的。我有几次夜间进到乡村,一点坏事没来得及做,忽然之间,就有上百只狗在黑暗里大叫不已。其实它们也只是瞎叫叫,互为声援而已,并不知道在叫什么。蜀犬吠日,粤犬吠雪,总还有点由头,像这样不明不白地以天下为狗任,实在是只有“狗脚朕”们才喜欢的脾气。我并不是反对狗叫,狗不叫,性乃迁;但西谚云:“无论大狗小狗,都应该有自己的吠声。”
  第二种意见是狗只讲恩属,不论是非,所谓桀犬吠尧是也。最坏的人,也可以有最好的狗,因为这“最好”者,标准只在于“吠非其主”。人有人道,狗有狗德,人被别人的狗咬死了,人们并不觉得那狗有什么不是。这虽然是犬监主义,未始也不是更多的人的立场。据说最好的狗,对主人最柔媚,永远夹着尾巴做狗,对不是主子的人毫无情面,不管高矮胖瘦,黑白妍媸,一概作势欲啮。假如这世上只有一个人,那还好办,但并不是这样,而且养狗的人也很多,走在这些人之间,犬牙交错,我们实在不知道是该怕人,还是怕狗。
  喜欢狗的形貌,不妨算是人情之常,我不敢非议;喜欢狗德,在我看来,就有点不同寻常。在中国,“狗”是骂人的话,可见爱狗的人,对狗也是看不起的,至于赫胥黎声称愿意做达尔文的斗犬,齐白石有一方印上刻着“青藤门下走狗”,不过是比方而已。而我们爱猫的人就不是这样,以“猫”字加于人,并不觉得可恼,但也并不宣称要作猫。爱狗的人经常对我宣讲狗的种种用途,狗宝狗皮,引车救人之类,我同意,不过谁要是说这些事只有狗才能办,那我是说什么也不信。
  临难狗免的事是没有的,倒霉的总先是狗;犬吠云中我也没听到过,呜咽一声死掉,倒是见过几次。所以若说“恨”狗,是不确的,其实只是憎厌而已。至于吃狗肉,因为它们毕竟是狗,不是人,人肉我是不吃的。而狗咬人,早已不是新闻了。
  为什么不能拿农民开玩笑
  我不喜欢牡丹,看到它的胖样子,就觉得有股俗气扑面而来;我也不喜欢梅花看到它的瘦样子,就觉得有股酸气冲鼻欲入。—为什么说这个,而且把话说得这么难听?因为以后可能说不成了。
  不出今年,或者牡丹,或者梅花,或者两个一起,就要被定为“国花”。我现在这般挖苦,至多是口齿轻薄;以后再这么说,没准儿罪在亵渎。现在胡说八道一番,拥戴牡丹或梅花的人听了,心里虽不高兴,也奈何我不得;以后呢,人家眼里寒光一现,我就要吓得闭嘴—国花呀!大概不会有相关法律禁止侮辱国花,不过就算如此,我也自会小心:瞧,世界上不能批评、不能拿来开玩笑、惹不起之物,又添两种了。
  其实,我并不是真的不喜欢牡丹和梅花。之所以要挖苦它们,主要是我实在不喜欢有些人的一种脾气,那就是,他喜欢的,不许别人冒犯;他敬重的,不许别人轻视。
  自结成社会以来,在意见纷殊的众人之间,只有一种真实的状态,那就是妥协。
  我种了一园芍药,邻人种了半亩牡丹,如果要相安无事,第一,彼此管管自己的嘴巴,不要把对方挖苦过甚;第二,对对方一般性质的异议,要能忍受,不要摆出惹不起的架势。两条缺一,都得打起来。
  所以,不要对一切异己都是一通批评,而要将这种批评的权利保留起来,以图和睦。
  说到这,我要再次恭维中国社会的世俗性质。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对释道二氏都没有毕恭毕敬,开玩笑的话很是说了几句,但没听说斯人斯书受过什么打击,这样一种宽容的姿态,使释道这两种信仰,同主流社会以及彼此之间,经历千年仍能和平共处。
  但我们的春节联欢晚会刚播完,却就有了一片批评之声,指责有节目“拿农民开玩笑”。这真是让人没办法。为什么就不能拿农民开玩笑呢?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呢?谁能讲明其中的道理吗?
  举而反之,推而广之,能拿工人开玩笑吗?能拿学生开玩笑吗?能拿……能拿任何群体开玩笑吗?能拿任何个人开玩笑吗?最后,还能开玩笑吗?
  我拿我的道理同一位前辈争论,他一时无话,半闭了一会儿眼睛,说:“那就不能什么玩笑也不开吗?”我说不能,否则便成严峻的社会,遍地禁忌,动辄得咎,我不知道有谁喜欢这样的日子。
  其实,“随便说说”的阀门一旦被关,真正的恶意反而要在心里酝酿。
  据我接触,农民在各阶层中是最豁达的,他们的玩笑,对什么都开,时常会让外人吓一跳。我也不曾发现,他们认为自己因其劳作而变得神圣不可冒犯,享有“不被开玩笑权”。
  “春晚”的一位批评者质问:“为什么农民会在城里人眼里显得可笑?”—有谁听得懂他在问什么吗?我是听不懂的,或者说,这么上纲上线地问问题,我宁可装听不懂。在重农的古代,或在“工农兵学商”的时代,农民的“精神地位”是非常高的,不妨问一问上了年纪的农民,他们因此而怀念彼时吗?
  通常,拿富人开玩笑都无妨,拿穷人开玩笑往往招非议,因为人的境遇好了,就不用再那么敏感了。我这么说,可能要被批评为贬低穷人,但是,哪里又有规定,说人若穷了就批评不得呢?
  再回到“国花”上,“国花”有也罢,没也罢,本来都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不要一日被选为国花,便俨然正房,少看一眼是不敬,多看一眼是亵渎,那样,大家只好去看芍药了。
  家有小学生
  我家的三年级小学生下课回来,眉飞色舞地报告:“今天我们班选三好学生,有三个人选我哩。”
  我心里想这样的傻瓜全国也不过四五个,居然有三个和你同班,也是一奇。但嘴里还是说:“好小子!这儿是四块钱,一块钱是给你的,三块钱是给他们的。”
  恰好一个朋友在我家做客,看到这个情景,脸一下子就绿了。儿子又拿出一张考试卷,挣到两块钱。朋友的眼睛鼓了出来。然后儿子下楼去玩,走时带上垃圾袋,又赚了五角钱。这时,我的朋友已经快昏过去了。等小学生一离开,他喘出一口气,语无伦次地说:“你还不如把他送到孤儿院去。”
  我们就这个问题讨论了一会儿。我承认我的教育方针未必得当,不过,我也不能接受他的办法。他的女儿是严格按照各种规范、守则、礼仪培养出来的,是远近闻名的小君子。有一次我到他家,小姑娘送上一盘水果,说:“先生吃大的,园园吃小的。”我心里说:“哦,这个小伪君子。”
  我也研究过新版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那里面的内容真的很好,很全面。有些条目,如“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我本来就没想起来,幸亏阅读了《规范》,才加到对儿子的教育内容中去。
  有些条目我知道怎么实现,如“不逃学”,我可以用罚款的办法来促使他遵守;有些条目,会有别人用罚款的办法来促使他遵守,如“不在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经过朋友的劝说,现在我承认罚款不是好办法,应该讲道理,如有一条是“在公共场所不拥挤,礼让他人”,对此我应该告诉他:“你想被踩死吗?”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但确实有些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面的“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合乎古训,我非常希望儿子能做到,可怎么实现呢?我给他看过《二十四孝图》,他对鲤鱼跃出的故事有些兴趣,却说别的人物“变态”,我该怎么讲解?我的妻子感冒了,吃早饭时连打了四个喷嚏,儿子顿时乐不可支,我该批评他吗?
  而父母最大的难处,任何《守则》或《规范》里面都没写。我们,与许多父母一样,既希望孩子能是个好人,又希望他有好的前程。也就是说,既希望他是个正直的人,又希望他在社会中成功。而以现在的情形,或可以预见的将来看,这多少有些矛盾。
  上个月,儿子要我们“买荔枝,多多的”。他一向不喜欢荔枝,我和妻子自然要问是怎么回事。原来,他的班主任要过生日,而几天前,她曾偶尔谈到最喜欢的水果是荔枝。我非常不喜欢让孩子做这种事,老师过生日而学生讨好,这种事让我厌恶。但我们应该怎么指导他?
  与此相类的事,以后还会有很多。成年人懂得分寸,懂得哪些事需要固守,哪些事可以通融,既可不失原则,也能保持人际关系的润滑,而孩子不可能理解这些。他一直不喜欢这位班主任,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要他什么也不送,那样直则直矣,危亦在其中也。我只好建议:“估计你的班主任会收到大量的荔枝,所以,你也许该送点别的,比如……一盒庆大霉素?”这个主意没被采纳,最后他按照母亲的建议,送了一张卡片。
  既不想让他长成个骗子,又不想让他成为与别人格格不入的“狷”肴。《老子》里面讲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那是非常好的境界。不过但凡写进《老子》的,那肯定是做不到的事,何况对一个孩子!
  我觉得他学到了好多虚伪的东西,却不知如何纠正。纠正而不趋于另一端,是很难的事。我不反对儿子学一点虚伪之术,不过我想,对此他将来也许会有非常多的机会。
展开
目录
零 刀尔登说今
我为什么不喜欢狗
为什么不能拿农民开玩笑
家有小学生
嘲笑链
被小学生批判过的

壹 中国好人·中国坏人
事不宜以是非论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恶论者,十居八九。
童话皇帝 朱厚照
天下只有一个是 张巡
勿语中尉正承恩 严延年
菹醢尽处鸾皇飞 李斯
山厌高而水厌深 曹操
兔角弓射无明鬼 司马相如
移羞做怒 刘瑾
打严嵩
于今为笑古为义 宋襄公
凡忠必愚 冯道
鸟畏霜威不敢栖 包拯
有女莫嫁海主事 海瑞
谁令忠孝两难全 赵苞
载不动这许多道 韩愈
制造小人 阮大铖
彼此即是非 李光地
如何天理胜人欲 熊赐履

贰 世事·人情
落后就要挨打,先进就要挨骂
得天下者得民心 朱元璋
此一时彼一时袁崇焕 李陵
生命在于运动 乾隆
无事和酒读离骚
人心惟危
庾信文章岂老成
放纵的权利 夏姬
古来哪有望妻石 荀粲
吴三桂的信
生女必强撼 汪士铎
何事辛苦怨斜晖 朱熹 唐仲友
徘徊不尽孤云意 蒋宗鲁 卢楠
雅集图中衣帽改 吕留良 黄宗羲
果然名教罪人 钱名世
烧萧条兮以御水 于成龙 靳辅
谁使祖龙绕柱走 荆轲
卿本贼人 宋江
天下有事谁可属 甘凤池
畸人丰坊
避地何心遇晋人 张缙彦
谁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寂寂廖廖扬子居 扬雄
百年持此欲何成 陶潜
此几何非彼几何 徐光启
穷岛至今多义骨 田横
世风越俗,雅人过得越好

叁 以天下为狗任
中国历史上有个传统,就是爱以天下为狗任
一编书是王者师 韩非
以师为吏
丈夫遭遇不可知 主父偃
此式非天下式 卜式
推阴阳为儒者宗 董仲舒
百姓不仁,亦以圣人为刍狗 王莽
使汝为善我为恶 张俭
《大学》的故事
栽培不待风声落 王柏
此心跃跃何尝隐 何心隐
一朝了我平生事 刘宗周
最是为难谈天衍 杨光先
重围不解还家梦 岳钟琪
眼大心雄知所以 曾静
积善坊中相扶行 袁了凡
不尝豆沫亦识味 武训
唧唧唧唧复唧唧 木兰
猫及其他(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