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一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观念:你认识谁比你是谁更重要!作者结合自己在哈佛留学,以及在三菱商事株式会社、麦肯锡等国际型大企业任职的经历,萃取世界职场精英的共同之处,提出了构筑人脉的方法,即建立“人脉螺旋模型”,通过战略性地构筑人脉,让提拔靠近自己!《我在哈佛学到的人脉课》分为九章,详尽地阐述了构筑“人脉螺旋模型”的五个阶段,以及如何借助人脉的力量创造出骄人的业绩,获取晋升和成长的机会,进而成为不可代替的人才,享受工作所带来的快乐,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哈佛人脉课
在目前的工作中,我能够接触到许多企业经营者、股东和年轻的干部候选人。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深切地感受到人脉对我来说是一种强大的优势,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是,以前我对于“人脉”并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比起人脉,以前的我更加强烈地希望成为称得上是“专家的人才”,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试炼自己,希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资质。
而且我当时误以为成为称得上是“专家的人才”以后,人脉自然会尾随而至。
我以为自己成为专家以后,人脉会在很大程度上“让工作变得更容易、更顺手”,但是很惭愧,我当时并没有想到“在成为专家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人脉”的好主意。
在哈佛商学院(以下简称哈佛)的留学经历改变了我对“人脉”的看法,特别是在刚刚进入哈佛组建studygroup(学习小组)的经历。
那么,我的人脉观为什么会发生改变?我自身是如何看待“人脉的价值”呢?我能想到战略性构筑人脉的方法--“人脉螺旋模型”的背后经历和背景原因是什么?
本章将结合我在哈佛的留学经历来阐释这些问题。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些具体的经验事例,能体会到“什么是得到提拔所需的人脉构筑”以及“什么是战略性的人脉构筑”。
在哈佛,所有的课程都以事例研究法的形式进行。学生必须在上课之前阅读一件接近30页的事例,然后分析事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方案再去上课。因为一周就要完成13次这样的课程准备,所以我们在课前必须进行大量的预习。
这里的规定十分严格,一半的成绩由你在班级中的发言得分决定,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成绩标准就会被退学。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绝对不能怠慢。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准备的效率,同学们自发组成了一个自主学习会,这个学习会以预习为目的,称为学习小组。学生们没有义务进入学习小组,小组与学校之间也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一年级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自发组成5人左右的学习小组。这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学习环境。
虽然成立的过程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学习小组还是在慢慢地形成。
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首先一年级全体学生(在我上学的时候有880人)汇集一堂,决定“谁跟谁一组”。大体上每100人分为一批,给每个人30秒的时间做自我介绍,但是在这30秒钟之内,如果说完名字就结束,是不会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的。因此必须要向别人传达一种信息,让对方感到“啊,这个人的经历和技能跟我不一样呀!”或者“不跟他做朋友会是损失呀!”等等,要想方设法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进入学习小组以后的日子是很严峻的。虽然平时被满满的日程追得喘不过气来,大家还要拼命做好准备向所属的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同组的人经常会认真严肃地讨论,每个人是否做了同等水平的贡献以及是否存在不劳而获的人。如果大家认为存在一点点不公平,那么偷懒的人就会遭到“那家伙没有拿出value(附加值)”、“算啦,以后也不用跟他合作了”等等指责而被排挤出局。学习小组是一个“CommitorDie”(贡献!否则出局!)的世界。
并且,很多学生都把这种学习小组看做一个命运共同体。因为在一起学习讨论的机会很多,所以彼此之间能够深刻了解对方的志向、资质以及与自己是否性格相合,甚至可以考虑把对方作为今后创业时的商业伙伴。因此,每个人都用苛刻的眼光观察彼此:“这个人能做什么?”“他会为小组作出多少贡献呢?”“他身上隐藏着怎样的可能性呢?”等等。
在学习刚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的学习成绩还不明朗,因此选择组员的标准自然不会是成绩。同学们一般会通过实际讨论、商业性的谈话以及闲谈来了解对方,以此来判断彼此是否有讨论的共同语言、是否有互补的技能和经历等。
在这种情况下,明确Position(立场)、提示出自己的unique(独特性)、巧妙地向组员宣传自己对小组的贡献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除了宣传自己的经营知识和分析能力,还可以向小组成员反映出自己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经验和观点。
宣传自己要站在对方的需要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擅长宣传自己。
在1998年,日本的GNP为全球第二位,但是拉动GNP的马车--日本企业已经失去了一时的雄势,日本已经不再受到世界的瞩目。因此,光靠自己“来自日本”这个招牌还远远不能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
因此我决定努力拼一把,“找出我在对方心目中的‘贡献点’”。我不仅在班级中积极发言,仔细留意大家的反应,还在家里举办了寿司联欢会,希望能激起大家对日本文化的兴趣,以此为切入点跟他们交谈,窥探朋友们对“日本的哪一部分”感兴趣。
我想,只有了解了大家的兴趣,投其所好,才能产生沟通和交往的契机。这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策略。不过这样说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对于深信“不能被学习小组接纳只有死路一条”的我来说,举办寿司联欢会实在是背水一战。
每当陷入困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母亲的教导:“想要做大事就要先充实自己。”我一直深信这个道理并努力地付诸行动。当时亦是如此,我想请大家品尝美味的手卷寿司,也想让大家敞开心扉引出交谈的话题,但是很遗憾,我的计划失败了。
不过这次失败的试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类似于“我在三菱商事中是最高管理级别的女性”这样的“标签”反而更加容易被别人记住。所谓“标签”原本是指行李签或者价格标签,但在本书中我用它表示宣传自己的特质和要点的关键词。我进入三菱商事的时候,同一时期的女性综合职务只有2名,而我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一个比一般人提早得到晋升的人,美国人会想:“在一个代表日本的1万人规模的企业,32岁(而且好像大家都认为我比实际年龄还要小)的梅(我在哈佛的昵称)竟然是最了不起的女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有很多人开始问我很多问题,比如关于“日本企业应对多样化的措施”以及“日本企业的管理结构”等。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开始对我刮目相看:“这个人竟然有如此多样的经历,而且很有洞察力。”
这个结果让我匪夷所思:“咦?这样做就起作用吗?”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原来,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自己的特殊性是不会为人所知的。我们需要尝试某种程度上的假设,抛出一些证明自己的事实证据,探寻对方感兴趣的事情,最终找到自己的贡献要点,这才是有效的措施。
……
推荐序构筑人脉,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自序我的猎头生涯工作笔记
Chapter1 人脉即财脉
哈佛人脉课
宣传自己要站在对方的需要
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机会找上门来
人脉可以共享
构筑人脉,我能为对方做什么?
哈佛商学院:构筑人脉的集训营
晋身“人脉教主”的五步曲
人脉即财脉
人脉不在多而在质量
Chapter2 人脉改变职场的命运
等待机遇不如创造人脉
抓住你“最初的稻秆”
没有人脉就会被社会淘汰
职业生涯比企业寿命更长久
好莱坞式人脉构筑法
抓住每一次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
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
成为“重要工作者”需要“他荐”而不是“自荐”
创建自己的品牌
别人的评价是升职的关键
构建自己的人脉圈
Chapter3 给自己贴上标签
扩展人脉,与增加博客访问量异曲同工
给自己贴上标签,摆脱“谁都不是”的状态
创建与众不同个人标签的三要素
打造职场中的“自我品牌”
向人脉高手学习创建标签
适当的自我宣传
在行业交流会上,秀出你的“标签”
Chapter4 做出内容
用“内容”证实“标签”
不要过分拘泥于自己的“标签”
先给予,再付出
给你一根“稻秆”,可以换取巨大的成功
选择自己的价值
训练自己的“商业心肺功能”
锻炼“商业心肺功能”的三种方法
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给自己努力工作的理由
Chapter5 扩展朋友圈
参加学习会,扩展有用的人脉
不断完善自己的标签和内容
在交流中锻炼认知和思考的能力
有效运用学习会及交流会的要领
能不能借你的“头脑”用用?
“毕业生联谊会”:让人脉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Chapter6 散播自己的信息
“播种”个人信息,“收获”巨大的成功
实现提拔,要丰碑也要口碑
口碑相传第一步:让对方乐于跟自己交谈
活用博客,以达到“宣传自己的效果”
Chapter7 积极争取机会
不要轻易让机会溜走
借助“上升气流”,实现职场飞跃
在“人脉受欢迎期”把自己交给对方
自己的工作领域自己做主
人脉必须“升级”才有意义
Chapter8 自由是构筑人脉的终点
自由是构筑人脉的终点
工作原本可以这样自由
你也可以获得自由的工作方式
Chapter9 获取自由工作的权利
人脉决定自由
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才,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人脉可以让你按自己的方式工作
工作是为了享受人生的乐趣
后记·还在完善中的人脉构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