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宫门上为何布满金钉呢?门钉数量为何在清代被写进了法律?
中国古代建筑中,大门之上往往有一排排的钉子,被称为门钉。北京故宫的宫门上,这些门钉尤为明显,远远望去,甚是威严,跟普通的大门明显不同,那么这些门钉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有专家认为,门钉最早来自墨子理论中的“涿弋”,长二寸,见一寸,钉入门板大概一寸。这样的门钉主要是固定门板,使门更加牢固。同时,城门的门钉上还会被涂上耐火的泥巴,以防止敌人使用火攻。明代以前,门钉使用的数量无明文规定。到了明清时代,才把门钉数量和等级制度联系起来。门钉逐渐增加了新的用途——装饰性的等级标志。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建筑中,门钉居然有了身份,成了等级象征。在皇家建筑中,每个门上的门钉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
作为封建等级的象征,门钉登上了封建的典章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命令礼部的官员去考究门钉的历史,可是,经过礼部人员的研究,发现门钉其实没什么特殊的历史。于是朱元璋命令手下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并写进了法律:皇家宫殿是九行九列。《大明会典》还规定:“按祖训云:凡诸王宫室并依已定格式起盖,不许犯分。洪武四年定亲王府制,……四门,……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皇家宗族王府可以使用门钉,不违制度。而公侯府第则规定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门用绿油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门只许用黑门铁环,公侯乃至九品官,皆不许使用门钉。这些制度在清代得以延续,并更加细致。
《大清会典》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设金钉。”“坛庙圆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清代皇宫大门钉是纵九横九, 共八十一颗钉, 且用金钉,代表皇权至尊。《大清会典》还明文规定,皇帝之下的亲王府是“门钉纵九横七” 。世子府、郡王府是“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 即纵九横五) 。” 贝勒府、镇国公、辅国公是“公门铁钉纵横皆七。”虽然比郡王府的四十五个门钉还多四个,但是由金钉改为了铁钉。所以等级更低。公以下府第是“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
紫禁城南门(即午门)、北门(即神武门)、西门(即西华门)都是九行九列门钉,但是东门(即东华门)却不是,它只有八行九列,为何此处用偶数(阴数)门钉而不用奇数(阳数)门钉呢?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有些人认为与传说有关。据说,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万历皇帝一筹莫展,派兵镇压都以失败告终。李自成的部队眼看就要打到京城了,作为一国之君,虽然国已破,但是皇帝的尊严不能丢啊,万历皇帝就在北京城被攻破之后,仓皇从东华门逃跑了,并自缢于煤山。清朝入关之后,统治者觉得东华门有如此经历,不是很吉利,于是决定此后皇帝的灵柩都由这个门抬出去,并把这个门上的门钉减去一排,变成了八行九列,这样就形成了如今东华门少一排门钉的格局了。
古时候,一看门上的门钉,就知道这家是什么等级。当然,现如今,门钉除了在一些古建筑上还使用外,现代建筑基本不用了。延伸阅读:看似平常的门环,居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你相信吗?古代建筑的大门上都有一对门环,门环的下方则是一对 “辅首”,它兼有装饰和使用功能。辅首原本是门环的底座,后来把门环也叫做辅首了。据目前可见的记载,辅首至迟在汉代就已经使用,其历史最少也有两千年了。门环也同门钉一样,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如果用错了,可能会有牢狱、甚至杀身之祸。老百姓家的辅首一般只用在主要的大门上,如宅院正门等,其造型也很简单,一般是圆形,材质也很普通,多为铁制或铜制。辅首的作用就是叩门用的,拿起门环,轻轻敲击底座,金属撞击声可以提醒主人家来客了。相比普通人家,皇家贵胄的大门上辅首就比较复杂了,除了门环增加花纹外,底座也多为传统的瑞兽,如虎、螭、龟等,材质一般要鎏金。这样做一是为了突出门第高贵,二是这些瑞兽有避邪功用。
……
展开
这本“知道吧”的小书,就是增广趣味的东西:涉及的内容,照学科术语说,是“文化史常识”,就是古老历史中人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掌故、趣闻。这方面汪汪如海,小书也只是攫取其中的一部分,计有服饰、饮食、建筑、交通等若千方面。其他方面,将来还会陆续写出。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