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孟等人的眼里,道不远人,绝不像在老子和庄子那里显得虚无缥缈,无可把握。他们认为,大道即存于日常的人事之中,即存于人们的立身处世的方式行止之中。孔子所说的事父、事君、事兄、与朋友交往这四种人际相处的事情,即包含了中国古代的人们所认为的人际交往的全部内容:一个人不单是一个自然的人,而在最大的意义上他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处于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一个人:对于国君,他是为人臣的;对于父母,他又是为人子的;对于兄长,他又是为人弟的;对于朋友,他也是别人的朋友。同时也正是这种种关系的相互交结,才得以把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人,把一个人作为这整个社会的一分子、一个组成成员的意义全部地表现出来,而人也由此才得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如何处理好这种种关系便成为一个人之与他人相交往的最为关切且最为根本的原则了。在孔子那里,一个人处于这四种人际关系之中,如果从被动的意义上来讲,则他所应遵行的处世原则即是:为人子则须孝,为人臣则须忠,为人弟则须悌,为人友则须信。但是同时,即称关系,则是彼此相对的,所以才得有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如果从主动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处于这四种人际关系之中,他须遵行的原则便是:为人君则须仁,为人父母则须慈,为人兄长则须爱,为人友同样须要讲求信。一个人若把这诸种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切近的各种关系处理得妥帖恰当,则他即无违于道了。
对于如何体认大道,孔子的意思也非常的明白:以自己对他人所作出的要求反过来要求自身,借此即可以知道自己违道与否和离道尚有多远:要求儿子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是否也对父母做到了,由此即可以明白为人子之道和为人父之道;要求自己的臣子所要做的事情,自己作为他人的臣子是否也已经做到了,借此则可以明白为人臣和为人君的道理;要求弟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作为他人之弟是否也已经做到了,借此即可知道为人弟和为人兄的道理;要求朋友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是否也已经为朋友做到了,借此则可以明白朋友相交的道理了。道理非常简单,只要人们明白道不远人,以责人之心反责于已,则一个人就能尽道于心中了,那么他的道德修养也就会非常高尚了。这条道路较之于老子和庄子所说之道的幽幽冥冥无可把握要轻松自在得多,容易为人们接受得多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