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多用坚木制成,轮径在1.4 米上下,由毂、辐、辋等部件组成。毂是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中心孔名壶中,用以置轴。为了美观,毂上刻画有各种纹饰丫.称篆。因毂是车轮上最吃力的部件,故在其上加装金属饰件,用以固毂,套在毂两外端的铜帽名輯,嵌在毂壶中的金属管称釭。辋是车轮的外圆框,是用两条直木经火烤后煣为弧形拼接而成,因此弯木称鞣。两鞣的接合处凿成齿状,以求坚固,所以辋又叫牙。牙边还装有铜鲽(牙箍),其上有孔,以细皮条穿绑,使牙木互相接牢而成一圆轮。毂与牙构成两个同心圆,其上均有榫眼,名凿,用以装辐。辐是接连毂和牙的木条,近牙一端较细称骸,接毂一端较粗名股。插入牙凿的辐榫叫蚤,装入毂凿的辐榫名。每个轮的辐条数按文献记载是“三十辐,共一毂”(《老子》),但早期(西周)在18~24根之间,晚期(战国)除少数车达到30根以外,大多数轮辐仍是26根。毂、辋、辐是车轮的基本部件,对它们的质量要求很高,对木料的使用也有特殊规定,相传制毂用杂榆木,制辐用檀木。
在周代,为减轻车轮和车轴之间的磨损,人们开始使用金属做轴套,并用油脂进行润滑,这就是简单的滑动轴承,这一原理至今还被用在现代汽车的发动机中。漆也是那个时代发明的,涂在马车车厢上的漆,不但起到了装饰效果,同时还有很好的防腐作用。
到了西周时期,车在许多关键部位有了改进,开始使用更多铜部件。驾四匹马的大型车数量增多,构造更加华丽,出现了许多车马身上的装饰品。在《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对当时的车马多有描绘。《诗经,大雅、悉民》中记载“四牡睽睽,八銮喈喈”(四匹公马跑得猛,八个銮铃响得欢),现在的我们仍可由此想像当时贵族马车的威猛气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