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环境中,由于腐蚀介质的侵蚀及材料的老化,结构的性能不断劣化,其结果是导致结构的使用寿命缩短。从可靠度的角度讲,结构的使用寿命评估是一个概率问题。目前,对结构使用寿命的预测已有较多研究,但这些研究,或者只根据结构当前的状态推断结构未来的状况,没有考虑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或者根据假定的结构性能退化规律,推断结构的使用寿命。实际上,结构性能随时间的衰减规律极其复杂,由于受材料制作、施工、养护等因素影响,同一地域不同结构,甚至同一结构不同部位的材料,其随时间的变化都相差很大。因此,结构使用寿命的评估,应以结构或构件本身的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依据。但如何根据为数不多的检测资料来揭示结构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足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闰,正在从事着为世界所瞩目的大规模基础建设。而我国财力有限,能源短缺,资源并不丰富。因此,战略上要高瞻远瞩,有效地利用资金,节约能源,既要科学地设计出安全、适用又耐久的新建上程项目,还,要充分、合理、安全地延续利用现有资源和工程设施。因此,加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提高设计质量,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课题和任务。
目前,混凝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海洋环境下,如海滨城市、海港、渔港、钻井平台等。但同时人们也研究发现,混凝土在海洋环境下的性能及其性能的改变与在一般环境下不同。暴露于海洋环境下的混凝土,可能由于海水组成对水泥水化物的化学作用、碱-集料皮反应、混凝土内部盐类结晶压力、寒冷气候下的冷冻作用、埋人钢筋的腐蚀及物理冲刷等复合作用的结果而破坏。许多混凝土建筑在使用一二十年后就必须花巨资修补,甚至重建。1980年3月27日,北海Stavanger近海钻井平台Alexander Kjell号突然破坏,导致123人死亡。1983年日本的小林一辅教授,在NNK电视台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当前日本混凝土的主要问题是耐久性问题,在日本沿海岸,许多港湾建筑、桥梁等,建成以后不到10年的时间,混凝土表面开裂、剥落,钢筋锈蚀外露。P.K.Mehta指出,在工业发达国家,建筑工业总投资的40%以上用于现存结构的修理和维护,60%以下用于新的设施建设。图1.1为几座跨海混凝土桥梁裂缝调查情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