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已提炼出所需研究的问题,并确定了将遵循的理论逻辑和研究假设。本书余下部分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安排。
第二章主要探讨交通方式在满足居民不同距离的出行需求时之间的互补与竞争。将生态学理论特别是“生态位”概念作为构建理论分析之基础。认为每一种交通方式在满足居民出行距离需求时存在“生态位重叠”,彼此间必然存在竞争关系。交通方式间竞争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之自然法则。阐述人类出行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各种交通方式的演替,提出各种交通方式的兴衰演替是交通方式在满足人类出行行为时人工选择的结果。按照人工选择机制,竞争的结果就是能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或爱好的交通方式能得到生存和继续发展,反之则被淘汰。
第三章将先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回顾和评论现有的几种对公共交通地位下降现象的解释。接下来,主要探讨分析影响交通方式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各种交通方式的属性及分析交通方式间竞争时所处的环境。同时将着重梳理当前城市交通研究中的两种研究范式:机动性与可达性。以可达性研究范式为重点,综述其概念、内涵及测度方法,并回顾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第四章将首先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受到来自自行车和小汽车的竞争,之后将根据交通方式的自身特性分析各自在满足相应出行距离上所具有的优势,并将分析公共交通在满足出行距离上的优势范围正随着其他交通技术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被压缩。基于机动性研究范式,以交通成本为媒介来分析公共交通竞争力。以出行距离来衡量交通需求,分析公共交通与自行车基于时间成本上的均衡点和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基于出行综合成本上的竞争均衡点,并分别推导出相应的判别模型。根据判别模型分析各种旨在提高公共交通竞争力的措施。
第五章主要分析实证城市——南京的交通发展和用地空间结构。用机会累积的可达性指标测度方法,计算自行车、小汽车和公共交通三种方式在南京都市区的建成环境下所具有的可达性,并分析公共交通方式相对于自行车和小汽车的可达性优劣势及其空间分布。
第六章将分析以上研究得出的结论,并提出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应采用政策和建议,此外还将讨论其中存在的不足及还未解决的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