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什么时候起只有皇帝能穿黄色衣服
黄色在五方(东、南、中、西、北)当中属于“中”,所以,古人把黄色看成中央正色。历史上第一个将黄色作为朝服之色的皇帝是汉文帝刘恒。在唐朝以前,黄色并不是皇帝的专用色,普通人也可以使用。例如,隋朝士卒的服装就为黄色。到了唐朝,人们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因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唐朝对黄色进行了细分,赤黄(赭黄)被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色,而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其他黄色的衣服,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唐高宗总章元年(668 年),因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又规定官民的服装一律不得使用黄色。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专用色,一直持续到清朝。
2.清朝的黄马褂有几类
“马褂”,亦称为“行褂”,是清朝官员外出时所穿的一种制服。为方便骑射,马褂的身长只及股,袖长至肘。清朝的黄马褂有三类:第一类黄马褂叫“行职褂子”。这种黄马褂没有花纹、图案,是皇帝出行时,随行大臣及侍卫为给皇帝壮行色而穿,其他时候不得使用。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围猎、校射时所赏赐的,所以被称为“行围褂子”。清朝皇帝每年都会举行狩猎活动,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色的随从,可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这种褂子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着。最后一类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的奖赏。这种褂子又被称为“武功褂子”,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这样的马褂才是我们所熟知的“赐穿黄马褂”。
3.为什么古代把争夺天下称为“逐鹿”或“问鼎”
“逐鹿”一词最早见于兵书《六韬》。文中太公谓文王曰:“取天下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史记·淮阴侯列传》也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的语句,所以“逐鹿”就成了争夺天下的代名词。传说禹铸有九鼎,传夏、商、周三代,所以九鼎就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率军来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劳军。楚庄王有一统天下之心,便向王孙满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看出了楚庄王的野心,便说:“政德清明,鼎虽小而重;国君无道,鼎就算大,分量也轻。周王朝执鼎中原,权力天赐,其余诸侯不应当询问鼎的轻重。”后人遂将图谋篡夺王位称为“问鼎”。现在,“逐鹿”和“问鼎”通常比喻通过竞争赢得某一荣誉或利益。
4.在古代,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称臣纳贡的现象
第一种情况是小国向大国称臣纳贡。小国称臣纳贡是为了表示对大国的臣服与敬畏,从而保证领土的安全和政权的合法性。大国出于国防安全、经济利益或文化差异的考虑,宁与小国保持附属关系,而不愿接纳小国为自己的疆域。这种形式的称臣纳贡,小国不存在经济上被剥削的情况,因为小国从大国那里得到的赏赐通常高于自己对大国的进贡。第二种是以称臣纳贡为手段达到通商的目的。历史上不少游牧民族和外国商人,为了获得必需的物资或增加贸易量,往往会以进贡为手段,换取中原王朝的赏赐、免税特权或进出口的特许证。之所以要采用称臣纳贡的形式,是因为正常的贸易经常被禁止或者得不到合法的保护。称臣进贡不仅迎合了中原统治者的自大心理,而且有厚利可图。这种称臣纳贡不一定是国家行为,更不能说明这些国家都成了中原王朝的属国。还有一种情况则纯粹是中原统治者的一相情愿:对方完全是以平等身份派来的外交使节或贸易代表,中原王朝却非要称之为朝贡。如鸦片战争前来中国的西方使节几乎没有不被称为“进贡”、“朝贡”、“请封”的,但实际上当时的葡萄牙、英国、意大利等国都是以平等甚至更高一等的身份来面见清朝皇帝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