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晚年力图在村野中寻找一块宁静的读书环境。朱熹很满意他在武夷山修建的武夷精舍,诗云:“琴书四十年,几做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朱熹不嫌居所简陋,但求心境清静。他建仁智堂,有感而发:“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他静坐隐求斋,心有所感地吟道:“隐去复何求,无言道心长。”他徘徊于石门坞,自诉心情曰:“自笑晨门者,那知孔氏心。”他就是要在这样一种宁静的桃花源般的环境里读书。在武夷山生活了近四十年的朱熹,一边读书学道,一边静坐养生,几乎占去了他的大半人生。
武夷精舍有一块“静中气象”的匾额,“静中气象”是程朱理学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何谓“静中气象”呢?《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之情,未发时是“中”、是“性”、是“天理”。所谓“静中气象”,就是通过“静坐、读书”以求虚静之心、再以虚静之心观照心中“天理。”这是“去人欲,存天理”的修身养性过程,也是朱熹“静中观理”的人生境界。朱熹把静坐、读书视作是进学的基础,明理的阶梯,见性的法门。
朱熹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中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代理学家曾国藩深受朱熹影响,认为养生重在养心,养心莫大于寡欲。而养心的最好方法就是静坐,静坐可以使人由物欲回归本心,从而达到无私无欲的人生境界。所以,他无论事务多么繁忙,每天都要抽空静坐读书,坚持不懈。
近代两广总督林则徐在那动乱的年代,也是每天坚持“静坐读书”。他认为静坐可以使人思维清晰,头脑灵活。在风云突起的鸦片战争中,他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自勉:“静坐读书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