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的歌是种在坡上的,像天女散花一样,悠悠地撒满翠绿的坡上坳间,灿烂地开放,睁着一双充满诱惑的眼睛,招惹着每位远方来客。
坳间,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而流,快乐地跳跃着,不时溅起一两朵洁白的浪花,伴着哗哗的流水声,传来几声欢腾嬉闹,几个光着腚的孩子在水里嬉戏、追逐着,用小手扬起银珠般的水花。溪边,几头水牛在悠悠地啃着绿油油的草。牛背上的牧童吹起木叶,和着数声山歌:“溪里伙伴光溜溜,露出腚子不害羞。”歌声清脆童真,尖细得犹如一朵颤抖抖开着的小花,稚嫩,有些跑调,却令你满心欢喜。
田间,犁铧在哗哗作响,光着膀子的汉子赶着牛,喘着粗气,满头大汗,不时用手擦着脸上的汗,大手一挥,汗珠纷纷落进肥沃的土里。汉子累了,便坐在地头,掏出旱烟袋,吧嗒吧嗒地抽起来,黝黑的膀上汗涔涔的,烟一圈圈地吐向空中,也喷出了雄浑的歌声:“什么石头会说话?什么村庄笑哈哈?”歌声回荡在空旷的原野上,响彻云霄。更妙的是,那边的山坡也回应了婉转的歌声:“蛤蚧在石洞里喊,那就是石头会说话。大风扫过龙树眼,那就是村庄笑哈哈。”这歌声像金色的蝴蝶翩翩飞来,一唱一和,此起彼伏,伴着笑声,疲劳也被吹到九霄云外了。
壮乡的山歌就是这么随和,这么质朴,不需要任何伴奏,呼呼而过的风是悠扬的风琴,哗哗作响的犁铧是热烈的爵士鼓。壮乡的庄稼是用歌唱出来的,歌声唱松了冰封的土壤,唤来了春雨,湿润着干裂的土地;美妙的歌声诱得小草树芽探头探脑,唱得遍野绿油油,唱得满地金灿灿。
“三月三”是壮乡最隆重最热烈的传统歌节,那向阳的坡上,那空旷的田野,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说是歌节,却没有豪华气派的舞台设计,没有闪烁耀眼的灯光设备.没有气势宏大的音响伴奏。那仄仄的梯田就是最好的舞台,那灿烂的阳光、迷蒙的月光就是最好的灯光,清风吹过鸟儿啼鸣就是最好的音乐,随风招摇的小草就是最热情的观众。坡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出色的演员,不需要涂脂抹粉.穿红戴绿,随便地套上靛蓝的头巾,带上个自己做的香袋,扬着一张清纯青春的脸。就可以跟娇艳艳的山花比美。
闹得最欢的要算年轻人了。太阳刚在坡上露出半个脸,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奔向山坡,带上五颜六色的糯米饭,欢快地碰着彩蛋,希望碰上个如意的人。姑娘怀里都珍藏着精美的绣球,羞羞答答地东张西望。而此时的山歌却是最精致、最漂亮的绣球,让歌声与歌声在春的氤氲中碰撞,产生微妙的火花。但微妙的歌声是不能漫天流淌暴露无遗的,只能或者靠在绿荫匝地的树下,或者躲在茂密如帐的草丛后,让歌声悠悠地从树下草丛中逸出,含着几分羞涩,几分温婉。先是高亢的“游览歌”。若有清脆的“回声歌”,便有不失时机带着几分诱惑的“见面歌”、“邀请歌”。若是对方也紧追不放,那热烈的“爱慕歌”和“交情歌”便喷薄而出。女孩的绣球便轻飘飘地抛向了对方,歌声慢慢地套近了两颗心,最后是手牵手身依身地走出草丛,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还有的你唱我和,歌声也低沉了,喉咙也沙哑了,人群渐渐散去,歌者也会从草丛后探出头来,甩给对方一个甜甜的笑靥,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树下的对方也不忘回报一个笑脸,有些惆怅.但不乏尽情欢悦。这样的情歌听说要唱上三天三夜,他们也不顾及吃住。饿了.嚼几口带在身上的五色饭,伴着个咸蛋。太阳走了,月亮也走了,随便在附近找个人家落脚,无需说明来意,主人会热情万分。次日天刚蒙蒙亮,那悠扬的歌声又在屋后的山坡上袅袅扬起,情意浸漫了整个天空。
歌声也没有忘记中老年人,他们没有年轻人的浪漫羞涩,而是坦坦荡荡地坐在坡上,选一块软绵绵的草地,大伙面对面地摆开架势,放声地亮着嗓子,无所顾忌。歌里有一份绵绵的情意,却没有年轻人的天真,倒多了几分深沉、成熟,多了几分理趣:“三月下雨水茫茫,哥去耙田妹撒秧,青青禾苗满田垌,不知谷子哪时黄”;“三月耙田下谷种,四月插秧等分龙,双手同栽一垌禾,八月定会五谷丰”。他们歌唱生活的美好,抨击阴暗和丑恶,歌词随编随唱,正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所记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I临机相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山歌是壮人的灵魂。他们用山歌唱出彼此心声,唱出对生活的感悟,唱落了太阳,唱落了月亮。山歌像一支亮堂堂的火把。照亮他们的日子,像一窝甜蜜蜜的蜂糖,滋润着他们艰辛而又温馨的生活。
壮乡的歌是自然而然地长出来的,如涓涓而流的小溪,尽情地浸漫在山坡的每一个角落。当春光悄悄地撒散时,山歌就发芽生长,躺在肥沃的土地里的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壮乡山歌最好的五线谱。春天的歌就开始叮咚叮咚地流淌,那嫩绿的芽儿是山歌活灵活现的词,那红艳艳的山花便是山歌勾人心魄的句子,撒在山坡,开出一朵朵辛勤耕耘的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