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2837
  • 作      者:
    金波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作为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跨区域性。在具体的实践中,区域性生态服务的各受益地区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属于不同级次的财政,因此,协调处理好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实际上要复杂得多。
  目前,我国在区域生态补偿研究方面,研究成果不多,而要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并构建确保这一机制有效运转的制度环境、合理的组织安排和完善的区域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在实践中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难点。如何明确区域之间的补偿责任、如何确定补偿的数量、通过哪些方式来实现相应的补偿等,这些对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供给及需求核算基础上,通过对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和生态盈余/赤字的分析,为区域间基于资源产品和生态服务利用不平衡性而进行的生态补偿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宏观层面确定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建立生态补偿的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量化问题,为生态补偿提供依据;同时提出建立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建议,通过区域间生态补偿基金的建立,强调平行区域间的补偿责任,多样化的区域生态补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金波,女,1976年11月生,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土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
  近年来,参与、主持完成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著作(含合著)3部。主要研究领域:生态经济、产业经济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补偿已成为一种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的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对生态补偿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区域生态补偿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研究成果不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生态补偿的理论框架,补偿主体与客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等三个方面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区域生态补偿实践中的难点,三者共同构成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要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并构建确保这一机制有效运转的制度环境、合理的组织安排和完善的区域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在上述三个方面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形成实践中新的难点。如何明确区域之间的补偿责任、如何确定补偿的数量、通过哪些方式来实现相应的补偿等,这对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跨区域性。从维持各地区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出发,每个地区都需要按照基本的环境要求,保有一定的本地化环境功能(即基本生态品产出),对富余的区域性的资源环境功能则可以作为特殊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交换。而当一些地区生态足迹发生赤字时,可以从其他地区的生态维持中获得平衡。在具体的实践中,区域性生态服务的各受益地区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属于不同级次的财政,因此,协调处理好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实际上要复杂得多。
  生态足迹研究,既可以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供给及需求核算,反映区域生态安全状况,为减小生态足迹,提高区域安全程度的实践奠定基础,又可以通过对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和生态盈余、赤字的分析,为区域间基于资源产品和生态服务利用不平衡性而进行的生态补偿提供了理论依据。《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探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层面确定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建立生态补偿的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量化问题,为生态补偿提供依据;同时提出建立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建议,通过区域间生态补偿基金的建立,强调平行区域间的补偿责任,多样化的区域生态补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两个问题:“公地的悲剧”一过度使用和“搭便车”一供给不足。这两个问题都常发生于作为公共物品的生态产品上中央政府干预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特别是在流域之间和特定关联区域之间。根据“俱乐部物品”理论,流域间和关联区域间的行政主体都是“俱乐部成员”,共同享有生态效益的产权,必须承担均等的成本,而不能仅仅让生态效益经营者单独承担,这样才能使生态效益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同样能够像生产私人物品一样得到有效激励。
  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性做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将外部成本和效益内部化的途径。如:庇古从“公共物品”人手,提出了以征收“庇古税”作为纠正生产负外部性的方法;科斯从“外部侵害”人手,分析了负外部性问题;诺思则从“搭便车”问题人手,分析了正外部性问题,认为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的原因;布坎南运用经济函数分析外部性,认为某个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别人的行为。最典型的是庇古税和科斯定理。庇古税实际上是一种政府直接干预资源配置的方法,而科斯定理则是假设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手段实现资源配置的办法。
  区域总是在发展的,发展的效应不仅作用于区域自身的生态环境,而且作用于其他区域。发展的效应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为其他区域提供生态服务或者为其他区域提供发展的带动,都是非常重要的积极外部作用。一个区域在获得另一个区域积极外部性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区域消极外部作用的影响;一个区域并不因为给予另一个区域积极的外部作用而换来这个区域的积极回报,也不会因为给予另一个区域消极外部作用而受到这个区域的惩罚;多个区域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作用性质、作用方向混杂的复合体。
  ……
展开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 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际上的生态补偿
1.2.2 我国的生态补偿
1.2.3 区域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框架

2 区域问题与区域生态补偿
2.1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科学内涵
2.1.1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
2.1.2 区域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
2.2 区域生态补偿的研究视角
2.2.1 内部经济活动同质化的区域
2.2.2 区域外部性内部化
2.2.3 俱乐部物品的产权性质界定
2.3 区域环境关系与区域生态补偿
2.3.1 生态资源的区域空间流转
2.3.2 区域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补偿

3 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3.1 区域分异和区域关联理论
3.1.1 理论内涵
3.1.2 区域关联与生态补偿
3.2 环境公平与正义理论
3.2.1 环境正义的实质内涵和意义
3.3 生态资源的区域性服务功能
3.3.1 资源环境的作用和价值问题
3.3.2 生态资源的功能服务范围
3.3.3 生态品的产出价值和贸易要求
3.4 区域生态补偿的区域分工基础
3.4.1 区域分工的模式分析
3.4.2 区域分工的效率和公平
3.5 区域空间均衡的制度调控与区域生态补偿
3. 5.1 区域分工的约定和规则
3.5.2 区域性生态品的交换和补偿制度

4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
5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6 构建与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7 山西省生态足迹及生态补偿的实证分析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