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危机的窗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新旧体制的交替,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挑战,公共突发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日益频繁。如何有效、及时地处理这些危机事件,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政府作为危机处理和传播的主体,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但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往往采取不当的处理方式,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我国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对记者报道突发事件、灾难事件等危机事件抱有抵制的思维惯性,回避媒体、瞒报缓报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怕政府形象因负面报道受到损害,总是期待问题解决之后再公开,在这种心态作用下,一些政府压制记者采访报道的事时有发生。对于危机事件,有些地方政府不但不向社会公开情况,不及时疏导民意,不正视群众的利益,反而动用警察力量打压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导致事态发展越来越严重。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政府对某些报道内容管制比较严格,政府的态度对媒体报道产生了重要影响。媒体在“报喜”方面不遗余力,但是在遇到突发事件且政府态度不明确的情况下,往往过于谨慎甚至保持沉默。政府压制当地媒体报道的同时,假如外地媒体也没有报道的话,则会导致媒体集体失语。在正规渠道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流言经常发生,容易造成社会恐慌,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媒体具有监视社会的功能,媒体只有真实地反映情况,政府才能了解民意,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说,政府压制、媒体失语是受宣传本位思想的影响,把新闻和宣传分不清楚,以为负面新闻会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利益。其实压制信息更可能会造成社会恐慌,会导致政府被动、政府公信力的丧失。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危机事件是社会的一个常态,在危机事件中,政府及时公布真实信息,并采取行动进行治理,再经过媒体的客观报道,政府形象才能得到塑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