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丽的帝国:注定对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336236
  • 作      者:
    俞铮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俞铮,新华社记者,硕士学历,长期从事政治、外事新闻报道,近年来主攻科技新闻报道。2002年获美国亚洲基金会资助赴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项目。2005年应德国联邦政府邀请,作为全球青年知识领袖赴德国考察。2005年底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专访,评论2005年世界和中国科技进展。曾获得30多项国家级新闻报道奖励。出版图书2本,发表论文近20篇。报道过中国首次载人航天行动、世界工程师大会、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国际数学家大会等重要活动。代表性报道包括《中国研制出安全有效的SARS灭活疫苗》、《保护“北京人”遗址:专家呼吁走出怪圈》、《中国制成人类观测太阳“最锐利的眼睛”》、《中国将建造自己的“人造太阳”》。
展开
内容介绍
    美国人对中国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中国历史的片断了解以及对中国模式化的认识。许多模式化的认识在一个多世纪前形成,对现今美国人依然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美丽的帝国(注定对手)》追溯两国关系的起点,理性分析发展的过程,冷静面对未来的趋势。减少偏见和情绪,推崇理性和严谨。怎么看美国“重返亚洲”?为什么“中国牌”是奥巴马与罗姆尼在总统大选中角逐的关键?当今的问题,却有很久的渊源。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发达国家,二者的关系对其本身乃至全世界都至关重要,如何理解?如何解读?新华社资深记者俞铮先生,历时近十年,用大量珍贵甚至鲜为人知的史料,以严谨、精巧、通俗的语言写成《美丽的帝国(注定对手)》。
展开
精彩书摘
  “吃谷物、穿布鞋、着粗布棉衣、住拥挤陋室,中国人过着一种被设 定了的大规模集体生活。拥有私人交通工具……永远也不会在中国出现。它会一直是斯巴达式的、扩军备战的贫穷国度,庞大的公共建设工程、壮 丽的纪念碑和社会主义成就替代个人物质享受,几乎比在苏联更甚。那里 的生活与美国富裕的生活大相径庭,尽管我们自己也经历着人口的增长和 集体文化的张扬。”——汉学家 费正清 越来越多美国人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但即使真正的汉学痴迷者仍然 觉得汉字同他们母语差别太大,要熟练掌握这种古老而特别的文字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西方语言学家认为汉字代表一种较为原始的文字,字的 偏旁或部首通常形象地代表一些基本意思。而以罗马字母组成的单词则被 西方语言学家认为代表较高的形态。习惯于字母拼写的人学习汉字时需要 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汉字发音的四个声调(中国有的地区方言甚至有六、七个声调之多)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从汉字使用者的语言认知习惯也 可以发现汉语与罗马文字的天然区别。许多中国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 次听到西方人的名字往往很难记住,而一旦看到了名字的拼写就很快会记 住且不容易忘记。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出来 的不同的语言习得模式。使用罗马字母的人惯于从发音去辨别意思(拼写的 字母组合同发音存在基本的对应关系,因此罗马字母使用者不必在字形和 语音之间记忆特定的组合);使用汉语的人则擅长通过形音组合去记忆。西 方人可以轻易地记住第一次听到的人的名字,只要他们愿意去记。他们有 一套内在的认知规则,比掌握汉语者的认知规则简单易记得多。罗马文字 未必比汉字进步,但就语言习得的难易而言,罗马文字的确占了优势。学 习中文要求眼耳并用,只用一种感官收到并记忆的信息有失全面。除了语 言学和人类认知方面的原因,汉语难学对西方人来说还有心理上的障碍。中国有漫长的文明史,离西方世界又如此遥远,有关中国的许多东西都显 得奇怪甚至神秘。许多带上中国标签的东西,包括语言和其他文化现象,常常令西方人难以理解。翻开《钱伯斯字典》,找到了如下词条:中国盒 ——一堆盒子一个套一个,打开一个发现里面还有一个;中国复件——与 原物一模一样的复制品,甚至包含原物的一切缺陷;中国难题——难解之 迷;中国餐馆综合症——一种症状为胸痛、眩晕、脸红的暂时性疾病,原 因是摄入过多中国菜肴里常用的味精;中国耳语——一种靠耳语传递信息 的游戏,传到最后一个人时信息会变得荒谬可笑。文化与历史的交织 文化与历史有着天然联系,不同文化的发展进程迥然不同。谈到美国 文化,我们会想到这个国家200多年的历史以及东海岸13个英国殖民地,想 到这个国家伟大的历史时刻。法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法国在 非洲一度拥有的一些殖民地,尽管都说法语,但没有一个培育出像法国那 样灿烂的文化。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先辈告诉后辈 的,无论通过文字记载还是口口相传。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杰瑞米·卡根 说:“为什么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的表现那么不同?德国人告诉后代他们在 二战中犯下了罪行,而日本人却没有,至少没有全面地告诉后代过去曾干 过的一些坏事。”中华民族有着连续不断的文明史,中国人为古代文明感到骄傲。美国 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几次难得的历史机遇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 国家,美国人为此感到自豪。中国人从久远历史中得到的不光是荣耀,也 有刺痛人心的屈辱,历史有时是荣光,有时却是包袱。“没有历史的”美 国人尽管没有古代文明,却有不断激发创业的勇气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美国人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谈到中国,许多人会联想起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这样的思绪无奈却 又挥之不去。相比古代中国,现实中国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无论是东方 人还是西方人,都赞叹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很少有人怀疑中华民族对人 类文明整体发展曾作出的卓越贡献。美国经济史学家艾尔伯特·费尔沃克说,从10世纪到15世纪,“在农 业生产力、工业技能、商业规模、市民财富和生活水准等方面(都不必说官 僚体系的发达程度和艺术造诣),整个欧洲都无法与中华帝国比肩。”许多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国从明朝开始走向没落,欧洲那时正经历着 资本主义萌芽。到了清末,中国国力下滑更为迅速。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试 图通过明朝皇帝饬令修建长城解释中国没落的原因——明朝官员不敢主动 攻击蒙古人但又想防范蒙古人侵扰北方广袤地区。“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 大多始建于1474年,到16世纪陆续完工,蜿蜒数千公里砖石质地的城墙上 修了上千个瞭望台和箭楼。这个建筑军事意义不大,事实上体现了中国人 的受围困心态。”中国人早于欧洲人一个多世纪就掌握了发达的航海技术。明代朝廷命 令南京的船坞建造远洋木船,从1403年到1419年,共造了2000艘船,包括 近百艘巨大的“宝船”,每艘长100多米,宽50多米。郑和船队1405年至 1407年第一次航行共动用317艘船,62艘是“宝船”。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时总共才只有132艘船。郑和的远洋行动在朝廷官员齐声反对中被迫中止,长期浸淫儒家思想 的众多官僚本能地抵御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费正清说,反对重商主义和 仇外惧外最终占了上风,中国“主动”退出了世界舞台。“中国明朝出众 的远洋能力和新儒家官僚的保守思维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中国人几乎主 动错过了跟上世界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潮流。”P17-19 
展开
目录
序言:注定对手?
第一章 装在套子里的王国
第二章 史海回声
第三章 传教士心态---教化“非我族类”的执着
第四章 不受欢迎的新移民
第五章 失去了“中国”还是失去了自我
第六章 头版新闻的力量---美国人如何认识中国?
第七章 大战略的传统---冷战教会美国人什么?
第八章 遏制与接触:贴着不同标签的同一瓶酒
第九章 “中国威胁论”---美国人怕什么?
第十章 蓝军出动,追击共军---谁从“中国威胁论”中获益?
第十一章 台湾因素---美国人的困境
第十二章 美中关系大事记
附录
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二、中美联合声明
三、其他重要文件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