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1876-1894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34490
  • 作      者:
    戴东阳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戴东阳,女,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1990、199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2000年)。1998~1999年日本新溻大学留学;2001~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访学;2009~201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术院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日关系史、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1876~1894)》根据大量中、日、英文外交档案、文献等原始资料,通过扎扎实实的实证研究,以晚清中国历届驻日使团的外交活动为切入点,对甲午战前中日外交关系,尤其是琉球问题、朝鲜问题、修约问题这三大交涉重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剖析,力图阐明历史的真相,科学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展开
精彩书评
    戴东阳有相当强的研究能力。她研究的大课题是晚清驻日使团,她以深入考察历任驻日使臣(何如璋、黎庶昌、徐承祖等)的重要活动(写出多篇专题研究论文),带动对驻日使团情况的全面了解,成功地写出专著《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1876~1894)》,表明她会抓问题、提问题,有本领解决问题。
    ——张振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相比较甲午战争史与抗日战争史而言,甲午战争以前的中日关系史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尤其是能够充分利用中日双方的外交档案、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深入、扎实研究的成果更不多见。戴东阳的专著《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1876~1894)》,可以称得上是这个研究领域一部高水平的力作,同时它也是作者十余年来潜心钻研、勤奋耕耘、“十年磨一剑”的结晶。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七月二十二日,李鸿章便给总署写了那份著名的《密论何子峨》,内中评价已如上所述。此时李鸿章把照会看做此后“转致激生变端”的一个诱因,性质非常严重。信中还提到何如璋与副使张斯桂“久不相能”之事。这封信后来被广泛引用,几乎成为李鸿章对何如璋及其照会事件的定论。然而,其实不然。
    李鸿章获悉何如璋与巴夏礼交往亲密之后,曾立即去信提醒何如璋。所谓与巴夏礼的亲密关系,正是格兰特不信任何如璋却相信照会事件的关键。对此,何如璋专门回信解释。他说巴夏礼“诸凡狡黠”,他本人初到日本时,就主动与他保持距离,这一点,他在此前来信中已多次提到。所以,当初讨论提请他国调停,他提议美国而未提英国。这些情形外人并不知情。他又指出,巴夏礼与日人、美人皆极不相容。所谓琉球案是日本因相信巴夏礼“播弄”的结果,与事实并不相符。日本全国上下各大报纸早都在传他是因信巴夏礼之言“而后发议”,当也指那份照会。何如璋请李鸿章不能反信其言。他指出,德呢所说实乃“局外悬揣之词”。他希望效劳,但又无从插入,所以传播这些消息。回国时,他还向何如璋借川资,何如璋痛快给他。对于日本之所谓答应与中国商议球案,何如璋得到的消息是,日人本意在挨延,等中国之怒渐息,球人之望日淡,则自不用争。对此,何如璋指出这一计策倒是出于巴夏礼之“播弄”,何如璋不知德呢是否也传达了这一消息。从后来中日间交涉情形来看,何如璋的情报更接近事实。
    李鸿章于七月二十四日,即他寄出《密论何子峨》信后,才收到何如璋的这封辩护信,他立即接受了何如璋的解释。李鸿章相信巴使与日人、美人均极不相容这一说法“自系实情”。而日本上下皆称何如璋相信巴夏礼的拨弄,而后发议,“究之皆非事实”。尽管李鸿章也认为,何如璋与日人嫌隙既深,恐怕的确不能再商量议结球事,但对所谓何如璋的照会事件,他此后态度没有出现反复。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何如璋使团与早期琉球案
第一节 出使
第二节 “琉球三策”
第三节 东京交涉与“照会事件”的由来
第四节 提请美国调停
第五节 “照会事件”的放大与澄清
第六节 重议球案的努力

第二章 日本修改条约交涉与何如璋的条约认识
第一节 对日本修约交涉的评介
第二节 协定关税与治外法权是不平等条约中的两大主要条款
第三节 中国亟应谋改约
第四节 朝鲜借鉴日本修约模式与各国订立条约之建议
第五节 《朝鲜策略》中的“防俄”与“结日”
第六节 日本对华修约要求之应对

第三章 《日本国志·邻交志·泰西》篇与《日本外交始末》
第一节 《泰西》篇三大部分对《始末》的征引
第二节 有关简单超出部分的解释
第三节 《泰西》篇初刻本与改刻本的差异及其与《始末》的关系
第四节 初刻本《泰西》篇与《始末》关系的分析
第五节 黄遵宪的条约认识及影响

第四章 黎庶昌使团与壬午派兵
第一节 二次出使概论
第二节 壬午兵变与黎庶昌三请派兵
第三节 清政府的响应
第四节 与日方的交涉
第五节 兵变后黎庶昌对朝鲜问题的新关切

第五章 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使团的琉球策略
第一节 甲申事变前“存球祀”之努力
第二节 甲申事变与“琉球·朝鲜交换论”的提出
第三节 “琉球·朝鲜交换论”的发展、放弃及日清同盟说的提出

第六章 徐承祖与中日《天津条约》
第一节 提前赴任
第二节 与井上馨会谈及撤兵建议的提出
第三节 关于伊藤来华之报告及两大新建议
第四节 “谍者”辨析
……
第七章 李经方使团与朝鲜问题
第八章 历届使团与金玉均
第九章 甲午开战前夕汪凤藻的撤兵交涉
代结语
附录一 甲午战前历届驻日使团人员名录
附录二 甲午战前历届驻日使团在日本各地驻在情况
征引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