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的不少回忆透露了其他革命党人试验、制造炸弹的一些情况。
吴樾在日本时曾向杨笃生学习制造炸药和装配炸弹,试验了几种装配炸弹的方法,最后,杨笃生与吴樾反复试验成功“撞针发火之法”:在铁壳底安装一撞针,再安放雷管,投掷时撞针强烈撞击雷管引爆。吴樾就是携带最后一种炸弹去刺杀五大臣的。①
同盟会员刘思复在1905年于日本曾学习制造炸药,1907年,在香港“偶因试验失慎,为水银炸药击伤脸部”,伤愈后又在香港青山试验炸弹投掷方法。同年,刘回广州活动,准备刺杀水师提督李准,行动所用的炸弹从香港偷运入广州。“弹为螺旋式,用时以药粉与沙粒混合,然后配以铁壳”。刘思复没有注意到铁壳螺丝纹边上有残留药粉,装配时发生爆炸,刘思复本人被炸致残。爆炸引起清朝警察注意,因先后到场的革命党人及时处置,清朝官吏找不到证据,刘思复伤愈后仅被判押回香山县原籍监禁两年。②
1910年,刘思复、谢英伯等人在香港组织支那暗杀团,由精通化学的李熙斌、李应生负责制造炸弹。他们在香港定制了容量不同的铁壳,分别研制了炸药和“发火部分”,“以沙实铁壳内以代炸药,置发火部分于沙中掷之,无不应手立爆”。1911年8月,暗杀团策划的林冠慈、陈敬岳等刺李准的行动,就使用了炸弹。同年10月25日,清廷新派的广州将军凤山到任,李沛基等人施放预先安置在其必经之路临街房屋的炸弹,炸死了凤山。③
还有用更原始方法制造的炸弹。肇庆的革命党人就搜集牛奶罐等小铁罐做弹壳,用硫磺、火药、铁砂、玻璃碎片等装入小罐,用一条引线接入罐内,用时点燃引线抛掷。④这与前文提及的“火药煲”原理相同,只是重量较轻、更便于投掷而已。这样的炸弹杀伤力有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