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记有:“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徐市即徐福,入海后,“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中国五代时期的后周僧人义楚,在其《释氏六帖》中指出“平原广泽”就是日本。明朝初年,日本和尚绝海中津到南京,向明太祖朱元璋献诗,其中就写道“熊野峰前徐福祠”。清朝晚期的黎庶昌、黄遵宪驻节日本,都到过徐福墓并有题记诗文。徐福故事,史载有据。但徐福是否到达日本及其确切地点,史有存疑。徐福东渡求仙,是中日两国间流传最早、最广的交往佳话。
日本的考古资料证实,在日本的“绳纹文化”①及其向“弥生文化”②过渡的时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水稻栽培技术,以及铁器、青铜器的冶炼锻造技术开始传人日本,这是中日之间早期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把居住在日本群岛上的人称为倭人,称日本为倭国。这个称呼当时并无禁忌,亦为日本人所承认,倭五王时代就曾主动要求中国南朝宋文帝册封其为倭国王。倭国正式更名为日本,约在公元670年(唐咸亨元年、倭天智九年)。中国早期记载中日间交往的史籍,有《山海经》、《史记》、《汉书》和《论衡》。《汉书·地理志》明确记有:“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王充的《论衡》三次提及“倭人贡鬯”的史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