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易,固权难 【引言】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创业易,守成难。这是千百年来经验的总结。自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在三四千年的古代历史中,中华民族经历了三 四十个朝代,其中为巩固权力而杀人最多的开国皇帝,恐怕非明太祖朱元璋 莫属了。俗语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这话极不可靠,一朝天子固然要换 一朝臣,但这一朝臣可未必能做得稳。“伴君如伴虎”这话倒是十分有道 理。虎者,百兽之王也,将虎比君,实寓豺狼当道之意,始作此语者,可谓 意寓深长,对中国历史有切身的体会了!开国皇帝何以比其他后继皇帝更需 固权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是开国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色人等都有 混进开国队伍的可能,如不清理,将来会酿成大祸。其二是开国期间有许多 人手握重兵而又威望很高,如不诛杀,很有可能造成功高震主、才大压主和 权大欺主的情况,将来必成后患。至于第三点,则是作长远之计,为子孙谋 划了。【事典】 关于为子孙计,用朱元璋所做的一件小事情可以给出绝好的说明。在朱 元璋要赐死开国功臣李善长时,太子朱标曾向朱元璋进谏说:“皇父诛杀的 人太多太滥了,恐怕有伤于和气。”朱元璋听了,默无一语。第二天,他又 把太子叫来,将一根长满刺的荆棍扔在地下,要太子捡起来,太子面有为难 之色,朱元璋笑道:“我让你拿着棘杖,你认为棘杖上有刺,怕伤了你的手,若是把棘刺除去,就可以不必担忧了。我现在诛戮功臣,便是替你把刺去 掉,你难道还不明白我的用意吗?”谁知太子却是一位饱读圣贤之书的书生,听了父亲这话,大不以为然,反而叩头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话明摆着说朱元璋是一 个昏暴的君主,朱元璋哪能不怒,当即提起身前的几案,就要投到太子的身 上。太子见了,惊慌万分,连忙把怀里的一卷东西掏出扔在地上,拔腿就跑。朱元璋拾起这卷东西,展开一看,原是《负子图》,不觉大恸,才未追究 太子的罪责。原来,当年朱元璋同陈友谅大战,以二十万大军对陈友谅的六 十万大军,形势非常危急,马皇后背负太子作战,终于战胜了陈友谅。事后,朱元璋让人绘成《负子图》,以纪念这段艰难的历史。多亏这张《负子图》救了太子的性命。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开国帝王要除功臣的深刻用 意。明朝初立之时,朱元璋确实是宵衣旰食,每天忙到深夜,早上又早早起 床,接见大臣,批阅奏章,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衣食起居也十分俭朴。尽管如此,在战争中崛起的新的地主、官僚还是用各种方法营私舞弊、盘剥 农民,一些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功臣宿将也恃功自傲、恃权自专,或是徇 私枉法、巧取豪夺,刚刚缓和的农民矛盾又趋尖锐。许多地方竟爆发了小股 农民起义,再加上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不断骚扰,东南沿海一带又有倭 寇出没,使刚刚建立的明朝处于内忧外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采取 了一系列固权措施。其一是改革官制,削弱了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权力,把这两个主管行政 和军事的要害部门分成几块,又把亲王派往各地监军,这样,大权就集中到 皇帝一人的手中了。其二是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施行严刑峻法。都察院的权力 是纠察百官的得失,监察御史的官品虽然只有七品,但什么话都可以说,什 么大官都可以告,凡是大臣奸邪、擅作威福,小人构陷、扰乱视听以及贪赃 枉法,变乱祖制和学术风气等都在纠劾的范围之内。《明律》中的许多规定,在今天看来,确实是十分残酷的。例如:凡奸邪进谗言使未犯死罪而致死 的人处斩;如有人犯了死罪,有人用巧言进谏使之免于死罪的,进言者也要 被处斩;即使是掌管刑律的官员,如果听从了上司的主使,减轻或是加重了 罪犯的刑罚,也要被处死,并将其妻子充作官奴,家产没入官府。对于贪污,朱元璋的认识十分深刻,认为其直接关系到政治风气乃至国家的生死存亡,他说:“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认为此弊不除,欲行善政,绝无可能。于是,《明律》规定,官吏必须廉洁奉公,即使因公出差乘坐公车,也 不能捎带私人财物,附载衣服等不得超过十斤,每超过五斤打十鞭,十斤加 一等,直至笞至六十。凡贪污者,至轻之罪也要发配到北方边地,如果贪污 数额折价超过六十两银子以上,处以枭首、剥皮和实草之刑。其具体的做法 是把犯官先砍去头,然后再剥下皮,把头挂在杆子上,把皮包上草秸,放在 衙门口旁边的土地庙外,或是摆在公座之旁,其用意是警告后来的官吏,不 得再行贪污。朱元璋的这一招虽不太“人道”,但却十分有效,这种法令实 行不久,吏治果然有所好转。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