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暴力抗法与不当执法有限宽容无法根本化解冲突发展战略问题无法回避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低端部门就业的概念界定城市环境管理的概念界定发展战略的概念界定人的发展与发展机会
第二章 国内各种观点和对策的综述
第一节 支持城管的观点和加强管制的对策
法律依据不完善及其改进公安和司法部门对城管的保障不
力装备落后和提升装备水平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和加强
宣传教育部门间配合不力和加强协调其他观点和做法
小结
第二节 同情执法对象的观点和相应对策
执法行为不规范及制约机制执法者素质问题反思城市
管理目标小结
第三节 堵疏结合与疏堵结合
提升前期规划和建设水平利用社会机制管制低端经济
部门的升级减少困难群体的数量堵疏结合与疏堵结合
之辨小结
第三章 各国和地区有关理论研究的综述
第一节 强调向非正规部门提供足够城市空间
提供场地的必要性有关的案例佐证不同城市空间功能
的共存与融合稳定产权的重要性
第二节 强调依靠自治性组织优化管理
非正规就业者组织的自律功能非正规就业者组织的服务功
能来自社区与上下游的压力发挥组织之间的协商功能
第三节 成本收益或成本有效性分析
第四节 文献综述总结和研究思路
对文献综述的总结研究思路
第五节 本书研究路线图
第四章 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及其实施体制
第一节 增长优先发展战略概述
建国以来发展战略演变概述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及其弊端
第二节 政绩考核体制内生于发展战略
偏重GDP的政绩考核体制政绩考核体制带来短期化行为
第三节 财政税收体制内生于发展战略
现行财税体制的形成现行财政分权体制概述现行财税
体制对政府行为影响
第四节 户籍制度与增长优先发展战略
户籍制度威力犹存户籍制度内生于重工业优先战略户
籍制度为增长优先战略而延续
第五章 粗放增长方式不利于人的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几个选项
资本驱动增长使用自然资源制造过量GDP对于出口
拉动增长的认识人力资本是根本的驱动力制度进步促
进经济增长国内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第二节 粗放增长方式是催生GDP的捷径
人力资本匮乏和投资周期长制度进步障碍重重激发消
费意愿是系统工程资本驱动和资源滥用是捷径
第三节 粗放增长方式对发展机会的剥夺
两种资本的替代关系廉价资源替代人力资本发展机会
的匮乏开放条件的负面影响低工资压制人的发展
对粗放方式拉动就业的质疑小结
第四节 传统产业资本密集化排斥劳动力
重化工业化的热潮资本密集化的是与非服务业滞后于
经济发展就业弹性的下降小结
第六章 低素质劳动力引起低端部门扩张
第一节 低素质劳动力依靠低端部门谋生
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低素质劳动力涌入低端部门
第二节 低素质劳动力创造低端市场
低端需求的现实存在低端需求源于贫困传统习惯的影
响低端部门的自我扩张特性
第三节 低收人群体身受低端部门之害
低端部门的负外部性对乱设摊的投诉居高不下低收入
群体是主要受害者低收入群体无力消除危害
第七章 城市空间容纳低端部门的能力低下
第一节 偏向企业的城市空间资源配置
城市公共物品的分类城市公共物品结构的扭曲
第二节 容纳低端部门的设施和管理供给不足
设施供给不足管理供给不足响应机制迟钝公众的
过度需求小结
第三节 招商引资牺牲菜场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数据收集建立统计模型并估计参数模型运算的结论与
讨论
第四节 居民不参与监管降低容纳能力
公众参与和新公共管理理念混合物品与有限政府居民
参与监管的组织机制缺乏产权边界模糊与管制成本高昂
高管制成本降低容纳能力
第五节 合法性成本高昂和发展机会减少
合法性成本居高不下难以调和的矛盾发展机会进一步
被剥夺小结
第八章 城市化滞后之害与变革战略之迫切
第一节 户籍制度进一步排斥外来人口
户籍制度是双刃剑外来人口加于流入地的成本人口迁
移带给流出地的收益流入地城市政府之间的博弈户籍
制度的关键作用发展遇到更多障碍
第二节 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受阻
劳动技能长期不提升收入水平长期不提高进城农民来
而复返更多农民留守农村市民化受阻即城市化受阻
中国的城市化滞后
第三节 城市化滞后推高交易和生产成本
推高交易成本的技术因素推高交易成本的制度因素交
易成本和服务业的恶性循环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恶性
循环
第四节 新的有效需求不足减少发展机会
新有效需求是更好发展机会既定约束下有效需求减少
预算约束趋紧减少有效需求新需求不足减少发展机会
第五节 以人为本的发展是根本出路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各项体制的相应调整新战略对
化解冲突的意义新战略落实于低端部门改造
第九章 从摊贩经济发展到街头文化产业
第一节 给摊贩发展机会的街头文化产业
寻找适合摊贩的发展之路街头文化产业概述面向摊贩
的发展机会依靠人力资本推动区域发展中国大陆街头
文化产业的萌芽
第二节 文化产业与人同步发展的模型解释
文化产业因人的发展而扩张人的素质因文化产业而提升
环境与人力资本同步积累“疏不胜疏”的顺利解决小结
第三节 摊贩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模型
人力资本存量边际产出的特性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的
特性
第四节 政府人力资本投资责任的模型解释
回报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外部性向摊贩提供初始资本克
服摊贩风险规避特性的影响小结
第五节 纠正歧视外地人的公共政策
外地摊贩更需要扶持外地摊贩反而受到歧视歧视性政
策害人害己小结
第六节 本章原理适用于其他低端部门
第十章 改善低端部门环境治理的产权安排
第一节 产权界定的原则--以摊贩治理为例
产权的定义和“权利束”产权界定的效率原则产权界定
的公平原则
第二节 围绕“街坊”层面建立产权治理结构
在街坊层面上界定产权完善街坊层面的组织机制完善
街坊上下层组织机制
第三节 “街坊”层面的摊贩治理产权配置
明确政府投入资源的责任摊贩和居民权益的合理取舍
居民和摊贩有参与管制的责任“剩余权利”的分配建立
街坊层面的协商机制
第四节 “街坊”层面的产权实施机制
评价机制声誉机制差别付费机制
第五节 不妨害公平的“用脚投票”机制
公平得到较充分保证“用脚投票”提高效率“用脚投票”
基础条件满足居民的“用脚投票”摊贩的“用脚投票”
室内外摊贩利益的协调
第六节 公平和高效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在城市中,部分群众在从事低端就业活动(如占路设摊)的同时破坏了环境。打击他们会妨害困难群体就业,不利于社会稳定;纵容他们不但会破坏城市景观,而且会严重扰民,由此让有关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为从根本上化解这一冲突,本书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社区的环境管理方面展开了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根源在于,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从经济增长方式、城市空间配置和城市化三方面限制了人的发展机会,造成并加剧了中国低端就业与城市环境间的冲突。要走出上述两难境地,根本之道是将发展战略转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通过开发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在大量吸纳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引导和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减少对污染型低端就业活动的依赖。此外,需要在社区层面建立既能尊重低技能劳动力发展权和居民基本环境权,又能提高环境管制效率的相关产权体系,让两者在公平、高效利用城市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和谐。可喜的是,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型早已启动。希望《中国低端就业与城市环境管理冲突研究》的一些浅见,能为相关部门推进转型提供一点有用的参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