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德辩护与道德困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4084
  • 作      者:
    韩丹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道德辩护与道德困境:腐败问题的伦理学探究》共分六章内容。第一章是隐匿的伦理意蕴——腐败的多种面相解读;第二章是伦理之维的缺失——惯用的腐败定义质疑;第三章是伦理阐释——(制度)腐败是什么;第四章是伦理原则的误用——合理化辩护批评;第五章为伦理阐释——为什么反腐败;第六章为预防腐败——美韩日伦理法比较。
展开
作者简介
    韩丹:1980年生,女,湖北武汉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主攻应用伦理学方向,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副教授。自从事应用伦理学研究以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出版专著一部;并主持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腐败话语实质上是一种道德判断或者道德评价,指涉一种伦理之恶,标识了一个由好到坏、由善到恶的过程。未经反思的日常语言割裂了腐败与伦理的内在联系,使得腐败判断丧失其规范性。我们在重视实证研究的同时也要赋予腐败研究以伦理关怀。腐败问题的伦理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澄清概念,避免将腐败研究建立在一个不恰当的基础之上;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反腐败的正确观念,避免可能出现的道德混淆。腐败问题的伦理研究为腐败的应用研究提供价值指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高贵的腐败”的准因果性与目的式辩护不兼容。主张“高贵的腐败”可辩护的主要理由是该行为指向一个善的目的。辩护者所凭借的“善的目的”指行为主体在意志中现实化的行为目标或目的。辩护者所赞同的“高贵的腐败”是指帮助这些目的实现的腐败行为。也就是说善的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以主体意志介入的破坏行为为中介,那些被破坏的对象本身不是行为主体欲求的目标,但是要实现那些目标,有些东西必然要被破坏、被违反。在警察伪造证据的案例中,伪造证据的目的是为了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于法,但是要实现这个目的,警察必须违反其职责要求。显然,破坏制度、违背职责并不是该行为的直接目的,但是警察一定要通过破坏制度和违背职责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制造伪证的行为一旦确认,它必然隐含着破坏制度的后果。分析到这里,我们看到了腐败行为是具有因果性的,尽管这种因果性不像“打开冷气,温度就会降低”那样直接;我们也看到腐败行为是具有目的性的,但是这种目的性不足以将腐败行为从不道德行为中甄别出来。谈及善的目的,辩护者怀想的往往是以后果形式呈现出来的好的事态,或者某种假言式意愿。无论是何种情况,腐败的准因果性质决定了目的不能为其提供合理的辩护。
  第三,对“高贵的腐败”的辩护不具备道德判断中的优先性。“腐败”隐含着秩序与过程的理念。秩序理念奠基于如下形而上学假定:(1)善与恶的区分是存在的,且存在用以判断善恶的秩序理念;(2)世间的一切要最大限度地被秩序化,且价值内在于秩序系统之中。过程理念以善恶关系为基础,将腐败视为善被剥夺、秩序被瓦解的过程;也是由善趋恶的过程。腐败总是关于过程的言谈,我们从作为善的秩序与关系中去把握这些过程的起点,又从作为恶的表现的异化与错位中去把握这一过程的终点。腐败本身不具有实体性,它栖身于善,更准确地说是依附于作为意义总体的秩序。“高贵的腐败”以“善”之名为腐败辩护时,恰恰误解了“善”的所指。当我们为腐败辩护时,我们必须先确定它所依附的善。只有从善的缺乏和被破坏的秩序之中,我们才能觅得有效辩护的合理性基础。在腐败语境下,对秩序或制度的维护往往优先于对其他诸善的提升。对于伪造证据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于法的警察来说,伪造证据的行为虽然成就了他自己的私人判断,却破坏了公正客观的司法制度。主张正义的行为诉求并不会改变行为本身不正当的道德性质。所以,即使“高贵的腐败”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辩护,相对与行为正当性而言仍然不具备优先性。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资料综述
第一章  隐匿的伦理意蕴:腐败的多种面相解读
第一节  腐败的基本义项:基于德性和政治制度的两种理解
第二节  腐败与德性
一、腐败的逻辑第一因:自由的意志
二、腐败的意图:选择欲望的意志
三、腐败的存在形式:腐败的行动和堕落的意志
四、腐败的定位:一种伦理之恶
五、腐败的参照系:秩序与过程
第三节  腐败与政治制度
一、以专制制度为参照系的腐败
二、以民主制度为参照系的腐败
第四节  从二元结构到多元结构的拓展
小结

第二章  伦理之维的缺失:惯用的腐败定义质疑
第一节  腐败定义概述
一、国内研究简述
二、国外研究简述
第二节  充分必要条件分析
一、意图与经济特征
二、以政府为中心的倾向与政治特征
三、“滥用”的标准与法律特征
第三节  定义的修正及其困难
小结

第三章  伦理阐释:(制度)腐败是什么
第一节  参照系与制度
一、参照系的一般说明
二、作为参照系的制度
第二节  与其他腐败形式的区分
一、制度腐败,而非体制腐败
二、与人格腐败形成交集的制度腐败
三、与个体腐败形成交集的制度腐败
第三节  与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初步区分
第四节  充分必要条件分析
一、后果条件
二、主体条件
三、责任条件
第五节  制度腐败的伦理表达式
小结

第四章  伦理原则的误用:合理化辩护批评
第一节  高贵的腐败
一、高贵的腐败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不正当行为
二、某些高贵的腐败可以得到不充分的辩护
三、案例分析:《越狱》
第二节  跨文化的腐败
一、腐败成因简析
二、文化与跨文化
三、跨文化与腐败
四、案例分析:海外贿赂
第三节  肮脏之手
一、概念溯源
二、命题真伪之辨
三、合理性的批评与辩护
第四节  辩之惑
小结

第五章  伦理阐释:为什么反腐败
第一节  功利主义论证
第二节  道义论论证
一、以道德原则的视角
二、以道德权利的视角
三、道义论的局限
小结

第六章  预防腐败:美韩日伦理法比较
第一节  伦理法的建制背景比较
一、《美国政府伦理法》与“水门事件”
二、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与“社会净化”运动
三、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与“集体渎职”现象
第二节  伦理法的内容比较
一、《美国政府伦理法》
二、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
三、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
第三节美韩日伦理法体系建制
小结
结束语
附录一  美国1978年政府伦理法(节选)
附录二  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节选)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节选)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