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是人们的追求,也是耶稣教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生命的价值取向,耶稣的指引是,“不要为那会腐坏的食物操劳,而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操劳”(约6:27)。生命中的优先次序是先追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太6:33)。上帝国给人带来的是公平、正义和爱,追求上帝的义是指为天国之实现而付出的努力,指符合上帝心意的行动。这在主祷文里也有体现——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那样(太6:10)。不为食物操劳,那么人靠什么维持生命呢?不用担心,上帝知道人的需求,会赐给食物和衣裳(可10: 30;太6:33;提前4:8)。
所以,不要为追求衣食而妨碍生命应有的意义。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也不要为身体忧虑穿什么。因为生命远比食物重要,身体比衣裳重要,而且,忧虑并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没有人能用忧虑使自己的寿命延长片刻。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一天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太6:25-34)。
一个不为明天忧虑的人更有可能去做慈善事业,比如生活在社会保障系统比较完备的国家的人们比那些生活在社会保障系统落后的国家的人们更容易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不为明天忧虑,或者说对未来很有信心的人,其生命表现是活泼的、丰盛的。基督教会兴起之初,一些信徒把产业和财物卖了,按个人的需要分给大家(徒2:45),这样的结果是,这个信仰群体中的任何人都没有缺乏(徒4:34)。地球提供给人类的物质财富是够人类使用的,如果都愿意拿出来分享的话。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塞浦路斯的巴拿巴拥有一块(一片)田,他将之卖了,把钱带去放到使徒的脚前(徒4:37,原文直译)。与之相对应的,亚拿尼亚夫妇卖了一份财产,却私自保留了一部分价款,然后把其余的部分献给使徒。本来亚拿尼亚夫妇所做的是善事,却因为欺诈行为导致夫妇俩死亡(徒5:1-10)。慈善是一种甘心乐意的行为,是善,是上帝所喜爱的(林后9:7)。如不是出于甘心乐意,而是为了博得一时虚假的美名就是远离了善。而那些诈捐的行为就更加恶劣,把自己推向罪恶一边。
无论是巴拿巴还是亚拿尼亚夫妇都可能是将一部分财产卖了然后将之分给穷人,因为原文所显示的都是一块田产、一份财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