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北漂”的奋斗 ◎黄竞仪
他坐在我对面平静地说,他再 也不想回美国了。那里有他的父母、弟弟和爷 爷、奶奶。在美国中部一座仅有 五千人的小镇,他一直生活到29 岁,从没离开过,未曾见识过美国 东部的繁华、西部的浪漫。而立之 年的他,第一次踏出家门,就是到 中国的北京。他住在公益西桥,从 七层的出租屋向北望去,是中国闪 闪发光的政治中心。他是无数普通美国人中的一 个,他叫J。瘦高、短发,总穿着件 松松垮垮的帆布外套,从背后看,真是没有丝毫洋派,就像北京大街 上一个随时会和你擦身而过的年轻 的“北漂”。熟悉之后,你会发现 他又有点儿不一样,和大多数匆忙 加迷茫的“北漂”相比,他的表情 总是很平静,眼神却总是很执拗。第一次认识J的时候,他开玩笑 地说自己和那些有钱的“老外”不一 样,在美国,他是一个“Loser(失 败者)”。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他和 弟弟在母亲的教育下修完了小学到高 中的课程;在助学贷款的帮助下,他 上了一所专科学校;上学时。他不得 不利用课余时间到餐馆里洗盘子,到 超市当收银员;他的爷爷、奶奶相继 得了帕金森病,但没有医疗保险,55 岁的母亲只好放弃工作专门照顾二 老;父亲曾经几次尝试到外地找工 作,改变家里的经济境况,可是没 有学历,只能四处碰壁;J毕业后,因为不是好大学、好专业,也找不 到什么薪酬优厚的工作,依然以洗 盘子、当收银员为营生,一点点地 还那个跟工资相比如同天文数字的 助学贷款。后来,一次机缘巧合,专科学 校的一位老师推荐他来中国教英语,他二话不说,就踏上了征程。这时的 他一无所有,除了梦想。在北京将近 两年的日子里,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 以上,同时兼好几份职。一次,他在 一位美籍华裔老板开的英语补习学校 做了将近一个学期,临期末时和老板 吵了一架,正在气头上的老板不肯给 他开工资,他就在老板的办公室里坐 了一夜,他说自己跟讨薪的民工没什 么区别。不必上班的日子里,他像巴尔 扎克一样勤奋地写作,物质的贫乏 并没有戕害他丰富的想象力,在自 己的小说世界里,他把梦想发挥到 了极致。洋洋洒洒的文字,让他挣 脱束缚,插上翅膀,飞越现实的一 切藩篱。一次,J邀我和他一起去河北 涞源,他长期资助着那儿的一个小 女孩。我开玩笑问他:“你不把你 那点儿讨薪得来的钱好好攒着还贷 款?”他笑了:“你一提贷款,我就 要心碎了。” 那天晚上,一片亮闪闪的星 空下,一群年轻人在县城路边的小 烤肉摊上喝酒,他一上来就给自己 灌了两杯二锅头。不会几句中文的 他,跟着同桌人一直喊“喝,喝,喝”,把大家都逗笑了。等人们渐 渐散去,酒桌上越来越安静的时 候,他轻轻地告诉我,他觉得那个 小女孩的生活环境和自己小时候很 像,一样为了经济条件的原因感到 很自卑。他说自己的那点儿资助并 不能从多大程度上改变这个家庭,他只是想让那个小女孩知道,在困 苦的环境中也能长出顽强的小草,有一天,她也可以走得很远,做很 多事。在北京两年的积蓄,大部分都 被他用来还上学时欠下的贷款了。不过说什么,他都要留下点儿钱,计划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来一趟“欧 洲游”,去英国、法国、希腊、德 国好好逛一圈,下周就启程。看着J 收拾行囊,我相信他再也不是一个 生活中的“失败者”,他正在一个 接一个地实现着他的梦想。事实上,所谓的英雄主义,就 是生活越让自己直不起腰,就越要 积极地争取活下去;所谓的幸福,就是认清了这个世界的残酷面目之 后,仍然深深地爱着它。这才是 “失败者”们该走的正途,无论中 外。(摘自《环球人物》2012年第11期,李伟图) 人生就是花开的声音 ◎田野 1972年,一个叫做王微的新生男婴在福州市一家医 院诞生了。在王微的儿时记忆里,对他影响最深的就 是聆听死亡的声音。王微的父母是一家省级医院的医生。他家距离 医院太平间的直线距离不超过十米,最最要命的是,王微的卧室窗户正对着太平间。几乎每天晚上,王微总 能听到推着死尸的平板车碾过窗前路面的声音。开始,王微对这种声音感到恐惧、害怕,甚至做噩梦,后来,王微在聆听了无数次的死亡之后,真正明白了“死”的 含义。原来,所谓的“死”就是万事皆空,一切消失。一位阳光少年在没有明白“生”的含义之前却懂得 了什么是“死”,这是很可怕的。王微因此沉沦过,他 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看不到人生的价值。他总是 用黑色或者暗淡的眼神来看待问题,这种态度直接影响 着王微的学业。高二那年,王微辍学了。他一个人待在 家里,听着那些死亡的声音,不知所措。这时候,他的 父母已经明白了儿子辍学的原因。为了使儿子能够重新 扬起生活的风帆,他们决定送王微出国。就这样,王微 来到美国俄亥俄州一所高中插班。一次,王微向美国老师提问,他问道:“人生是什 么?”老师说:“人生就是花开的声音!”王微又问:“花开的声音是什么?”老师笑了,说:“是创造!人生 的意义在于创造。”王微想想也是。一个人不管能力大 小,其实一生都是在创造。教书是在创造希望,耕种是 在创造收获,科研是在创造未来,甚至,一个生命的诞 生、一朵鲜花的开放都是创造。那一刻,王微仿佛真的 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王微要创造。王微开始发奋。一年后,王微考上 了欧洲商学院。接着,王微又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 学计算机硕士学位。毕业后,王微到德国贝塔斯曼集团 公司担任高管。一次,他跟一位叫马克的朋友打高尔夫 球。在娱乐的间隙,马克让王微欣赏自己拍摄的几个节 目。这时候,王微很快意识到播客视频将是未来网络的 主宰。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个人”的时代,是一个 视觉的时代。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是 摄影师。他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兴奋。他丢下马克,一 个人不顾一切地往自己的办公室跑去。他的举动搞得马 克一脸的迷茫。几天后,王微正式向贝塔斯曼公司提出了辞职。马克很惊讶,因为王微是公司的高管,收入是相当可观 的。可是,王微还是坚定地离开了贝塔斯曼,回到了中 国。因为,王微发现了一个新的创造——这个可能会影 响人们生活的创造——土豆网。2005年元月,王微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创办了土豆 网。为了节约资金,网络公司开办在上海万体馆一个三 室一厅的民宅里。这个公司连上王微,总共只有六个 人。并且,除了工程师,其余五人每月只有500:~的工 资,包括王微本人。不过,大家都很开心地工作着,因 为,他们感到自己正在创造一个伟大的事业。三个月后,土豆上线了。在上线的最初几天里,王 微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一个人端坐在电脑前,眼睛 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时刻关注着土豆网的点击率。因 为,做过大公司高管的王微知道,一个网站如果在最初 的一个月打不开局面,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网站的死亡,而王微对于死亡的感受是那么刻骨铭心。还好,土豆网 一上线,人们就对这个自由而又好玩儿的“土豆”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可以浏览和自主上传视频,在此 之前是从未有过的。“土豆”火了,火得一塌糊涂。大量的点击率致使 土豆网络堵塞。王微不得不一次次地提高网络的容量。不仅如此,大量的视频上传大大增加了网管的工作量,王微不得不立即招聘新的技术人员。《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评价土豆 网是“一种新的文化革命”。2011年8月17日,土豆网 正式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交易所挂牌上市。8月26日,新浪网以6640万美元购得土豆网9.05%的股份,成为土 豆网的第五大股东。目前,土豆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自 由视频上传、大片原创浏览、影视歌曲创作拍摄为一体 的综合网络公司。因为创造,所以存在,这就是经典的王微式观点。而王微的创造却是从聆听死亡开始,经历了太多的艰辛 和努力!(摘自《青春期健康》2011年第12期,乾乾图) P12-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