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一词的界定向来充满争议。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学热”逐渐升温,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这个问题。就内容而言,“国学”既可以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和校勘学等传统学术,也可以包括针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思想的现代学术研究。这与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国学门关系密切。1922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内设“三室五会”:“三室”指登录室、研究室和编辑室,“五会”即歌谣研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当时的“国学门”,既有专门学术机构的研究功能,也有文科高等学术人才的培养任务,同时还有专业学会的联络功能。晚清的老北大,在大学堂(本科学院)之上设“大学院”或“通儒院”,“主研究,不主讲授”。在此基础上,蔡元培校长仿效西方大学的研究所制度,设立研究所国学门,重点是在“广筹经费,多延同志,来此共同研究”,“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