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城市与城市网络:长时段的观察
莫里斯·埃玛尔(Maurice Aymard)/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
在19世纪与20世纪期间,城市化改变了欧洲的面貌。然而城市化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国度均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与不同的时间进程。若要准确地理解城市化这一现象,理解其不同的发展方式与不同的发展节奏,那么认真地分析这些差异性便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尤其是这些差异性往往表现为历史的长时段现象,对于晚近的城市化方式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分析三组互相差异的城市化现象。
第一,1750至1800年间的欧洲既呈现为古典式的城市化欧洲又呈现为整体性的城市化欧洲。欧洲的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地位,任何政府均承认此一地位。城市拥有一系列优势与特权,使其得以与乡村地区区别开来。当时除极少数地区之外,欧洲的乡村地区继续聚集了80%至90%的人口。18世纪末欧洲各地城市化率的差异表现出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等状态。这实际上自13世纪和14世纪之间即已初现端倪。一方面,欧洲一些地区自古以来一直为乡村地区,另一方面,其他地区的经济活动自中世纪至近代以降则发展得非常迅速,如商业、制造业和金融业,而且得益于政府的扶持,这一地区性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实现,而且促使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呈现出更加密集型与集约化的发展态势,还导致了远离城市的某些地区经济产业布局出现专业化分工的现象,比如专门生产用于输入城市的食品。
第二,在整个西欧、中欧与南欧的城市本是在古代即已形成的形态,拥有数世纪之久的历史,而这些城市同时呈现为行政权力、政治权力与宗教权力盘根错节的网络与商品和人员于其中不断流动的网络。这一网络的作用不仅业已确立,而且也广为人们所接受。这类网络集群构成了欧洲地区的城市基本架构。而恰恰是这些网络在19世纪与20世纪期间将快速增长的人口中的主要部分和近两个世纪以来快速发展的城市产业活动固定在自己的系统之中。已有的城市扩大了面积,以其为中心建起了范围愈来愈大的城市郊区系统,而且始终掌握着中心城市的主导权。这一类城市中很少有新建城市的案例发生。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在为数不多的以采矿业与冶金等重工业为主的欧洲地区内新城拔地而起。另一种现象则是在晚近时期,由于行政当局的决策而导致的新城的出现。上述城市网络由于其中不少市镇因其规模扩大而转变为名副其实的城市而变得更为密集。在东欧,导致城市网络密集化的原因则是由于新城市的不断出现。
第三,在近两个世纪中城市规模扩大呈现出的节奏乃是多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为诸如以纺织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为标志的工业化进程,以公路交通、铁路交通与航空运输为标志的交通工具的发展,以金融业、第三产业、公共健康、国民教育、文化事业与科研活动为标志的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实现了现代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生产的农业的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