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下的觉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203020
  • 作      者:
    智明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借助佛学智慧,让我们从种种欲望和执著中解脱出来,放下浮躁、嗔怒、愚痴和傲慢,净化自己、接纳自己。以佛之心,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用佛学的辩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生,让我们浮躁的心得到宁静,悟出人生真谛,世间善恶才得以明晰。用对佛的感悟收获平和心态,用佛的智慧实现生活幸福。那就让我们从这里启程,倾听百位禅宗大师的教导,汲取人文的滋养,感悟智慧的启迪,认清真正的自己,享受淡然如水、闲适如风的生活。
展开
作者简介
  智明,畅销书作家,佛弟子,曾出版《佛家箴言》、《大彻大悟》等书,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活之中,困难总是难免的,痛苦也是免不了的。用佛教智慧启迪人生,以佛的智慧看待人生。明了如何面对人生之顺逆,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修行。以淡泊之心,看待生活,乐于活在寂寞之中。面对金钱等的种种诱惑,以佛教智慧去面对,超然于物外,终不为富贵所累。  为最透彻的人生体悟,最灵验的减负之书。从佛家专著里的一些禅心智语,是至善至美的佛家智慧,又通过禅语今释,让你身心安定,是中国人最根本的智慧基石,是我们流传千百年来且经久不衰的传世哲学。一天一点禅,解脱心束缚,以智慧之眼看人生起落,不入烦恼大海,怎得人生智慧。金钱的烦恼,婚姻的困惑,权利的诱惑,种种都是浮云。惟有以觉醒之心看待生活,才能根除烦恼。“慎独其身,固守淡泊”以佛养心,以道养性,大觉方能大醒,大觉醒,乃根除烦恼之大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2.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禅心智语】  随念即超群。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  【禅语今释】  身心世界中的名利、地位、声色,只是幻梦尘劳,都是虚妄不实的东西,与其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浪费在这上面,倒不如静下心来,勤修戒定智慧。这样还有机会参悟佛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经中说:“清净心植众德本。”一切功德从清净心中来。要想往生西方,心一定要清净。当你的心一念之间真正清净了,在那一刹那间,你的周围如同莲花处处开,处处都是佛国、净土。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们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恶人受丑陋之心的牵引而做坏事,普通人也可能因为执着心、愧疚心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  世人对禅总是有一种误解,在官场失意的时候,在职场受委屈的时候,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在心中有困惑的时候,就想到了禅。找到一座清风山谷,蛰居于此,寻一串佛珠,敲起木鱼便念起了“阿弥陀佛”,迫不及待地去做了隐士。  其实,没有清净的佛心,即使身处清风山谷也感受不到清;没有清净的佛心,即使手拿佛珠木鱼,也感受不到我佛大义;没有佛心,即使剃度烧疤穿上百衲,也斩不断三千烦恼丝。那些因避世而参佛的人本身是带着怨憎来修行的,这样的修行不仅无法度尽自己身上的业障,或许还会扰乱佛门清净地。  北宋有名的学士黄庭坚虽与苏轼并称“苏黄”,也贵为大学士,但在仕途上却屡遭贬谪,书法和文学上的风光无法掩盖他内心的失落。  有一次,他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每天诵经打坐,日日过得悠然自得,便向祖心禅师虚心讨教处世秘诀,希望自己也能像禅师那样无所挂碍。可是,祖心禅师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处世秘诀。  一日,黄庭坚与祖心禅师一起到一个山坡上散步。只见山坡上长满了野草,开满了野花。微风拂面,香气袭人。祖心禅师边走边问:“施主,可否闻到花香?”黄庭坚深吸了一口气了一口气说:“当然,这山坡上的野花姹紫嫣红,香气袭人!”   当他们攀上峰顶的时候,只见云雾缭绕,像进入仙境一般。祖心禅师又问道:“施主可曾见过这等美景?”黄庭坚如痴如醉地回答:“当然,如此美景,如此仙境,令人流连忘返啊!”   祖心禅师说:“老衲和施主一同闻花香、赏美景,施主眼中的便是老衲眼中的,老衲不曾对施主隐藏什么。但施主心中的有些事,是老衲所没有的,这大概就是施主的烦恼所在吧!”   黄庭坚听后,恍然大悟,缓缓点头表示赞同。拜谢过祖心禅师后,便欣然离去。  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心静,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当我们告诉自己“不能动心,不能动心”,这个时候心已经正在动了;告诫自己“心不能随境转”,这个时候心已经转了。真正的净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静心,这不要紧,只要你想起来,在高兴的时候,觉得没有负担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静心。千万不要耽误了工作,或弄得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这都是不可取的。  其实,生理的压力以及不健康的姿势,对身心都有害。除了运动时对身体要有觉知,在身体静止时同样要有觉知。有多少人可以长时间地保持静止?又有多少人可以保持一个姿势岿然不动,而不对身体造成任何压力?身体的压力会对心理造成压力;同样,放松、健康的身体也能让心灵获得平静。  修身容易修心难。难就难在我们的太贪。有的人与其说是对工作的执著、负责,还不如说是对成就的贪心,对成功的贪心。大师将贪欲比作无常的花朵,视嗔心如同被激怒的蜜蜂,看愚痴好似粗糙的米糠。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儿开放时,千娇百媚,但是,当它凋谢时,却枯萎不振。  人的贪欲亦然,要这样要那样,如同花朵开放般,即使你拥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归属于你,你又能怎么样呢?“良田千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贪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嗔恚心如同蜜蜂—样,害人又害己。蜜蜂咬人,咬过之后,自己也不能活。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我们要静心,静心就是我们的信仰。有了信仰,但没有修行,就像喊口号而已,缺乏了实际的行动,自己就无法体会信仰所带来的利益。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于是,我们很多人就以为只要和周围的人群隔离,把自己放在一个近似于真空的世界里,就达到了佛家所谓的“空”的境界。其实,这是一中误解。“空”不是让这个世界“空”,这个永远不会“空”,而是要让人心里“空”。  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环境在于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的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这样的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层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同样表示你内心还存在有自己、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动静如一的主观思想,从而也就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静心:人静则明,淡定的人生最幸福
心不静,神不宁;神不宁,事不明。只有让自己的心先静下来,心胸开阔起来,视野里一片明朗,不论多么困难的问题,才能有清晰的思路,,而一旦失去了这份宁静,就会陷入浮躁的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得到的只能是怅然失望,抱怨无穷。

1.心静的人,身心都轻松
2.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胸
3.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4.缺乏“静”功的人,大都浮躁
5.心身不定时,烦恼不招自来
6.只有心灵对自己不离不弃
7.内心安宁才是真正的安宁

第二章 修心:心无杂念,凡事看淡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实的社会实在是太需要反省了,只有怀有一颗菩提的心,就会发现处处皆美景,人人是菩萨。“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限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设法满足它们,是快乐的真谛!

1.心无旁骛,心静自然凉
2.心地透明,自然幸福长存
3.根除恶念,才能拥有一颗安静的心
4.凡事看淡些,心放开些
5.涤荡心灵,放下负累
6.坦然面对诱惑,心性平和最主要
7.最是美丽平常心

第三章 宽心:不急不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宽心是一种心灵体验,是一种身心感受,也是一种健康情绪。人的欲望是没有终点的列车,谁又没有为这不能停下的列车疲惫、恐慌和不安过呢?为此,懂得宽心,不急不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1.活着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2.祛除杂念,无事是贵人
3.不苛求完美,人生因缺憾而完满
4.心宽是福,看不开就是苦
5.敞开心扉,释放心灵垃圾
6.智慧在于自我觉醒

第四章 冥想:让心归于纯净,使心理负担得到释放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禅”应该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而实际上,“禅”的内容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

1.掌控情绪,修炼“定火功夫”
2.不再为已经过去的事而悲伤
3.减一分欲望多一分滋味
4.和抑郁症擦肩而过
5.心无外物 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6.人忙心不盲,要有定力

第五章 包容:以宽厚大度唤起真诚和理解
第六章 归零:放下就能过得更轻松
第七章 悟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第八章 忍让:忍辱忍苦是一生的修行
第九章 豁达:随遇而安,不为世事所困扰
第十章 慈悲:心怀善念才是自救之道
第十一章 快乐:活在当下,脚下踏去是坦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