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明对话与佛耶相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38320
  • 作      者:
    王志成,赖品超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志成,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宗教学理论、当代宗教哲学。著有《走向第二轴心时代》《解释、理解与宗教对话》《全球化时代宗教的发展与未来》(合著)、《智慧瑜伽》等。
  
  赖品超,伦敦大学英皇学院哲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化与宗教研究系教授。主要研究基督宗教、宗教对话和宗教哲学。著有《开放与委身》《儒耶对话与生态关怀》(合著)、《多元、分歧与认同》《大乘基督教神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21世纪,人类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诸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全球化时代,人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已经无可避免地处于持续的互动之中。宗教对话已经成为当今宗教学界、神学界、哲学界、社会学界的重要议题,而佛教和基督教的相遇、对话问题更是议题中的议题。
  《文明对话与佛耶相遇》共收23篇论文,分别探讨古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现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佛耶相遇与宗教对话、佛耶比较与对话文明四个方面。不仅反映了相关学术前沿成果,也展示出一种深刻的宗教学术视野以及开放的宗教对话胸怀,尝试站在全球化时代的高度,鲜明地把佛耶之间的对话作为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来对待。
展开
精彩书摘
  西田推论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人类自我的创造性变得与世界的创造性如此相类似。“在世界的矛盾的自我同一中,个体的自我形成就是世界的自我形成,反过来说,世界的自我形成也是个体的自我形成。”
  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来,人类创造之所以可能只是因为活动本身依赖于物质,这是理所当然的。很明显,重点被突出了。但是,西田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其本性不是作为世界的自我表现形式的,因此就本质而言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激励我们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简而言之,由于形式与质料的相互作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得以可能。西田写道:“我们直面的客观事物不仅仅只是物质,也是表达自己的一些事物。”在艺术的创造性活动中,我们并不是根据一个概念来构成一个事物,也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模仿他物。而是说,事物激励并促使我们而使得它成为我们的事物,相应的,我们也就成了这个事物。
  构成一个事物并非是说,用质料制成形式,或由形式构成质料。一个事物的构成只有当其质料与形式通过自我否定变得与彼此相似的时候才可以。西田解释:“只有当木匠头脑中的房子的形式被否定掉而变成了物质,物质又否定了自身而变为了形式,只有这样一个房子才可能搭建起来。”这样看来,由于存在于理念与现实间的相似性最终成为辩证世界的自我同一时,在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中理念与现实才会变得彼此一致。二萨克·麦克法格的上帝身体之形象
  根据萨克·麦克法格的想法,生态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思想与价值观内在于父权制体系之中。所以,性别、阶层、种族和本质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共同加以理论化,如果社会想要超越家长制。社会用以认识和联系现实的思想和语言模式就需要重新加以评判。在基督教传统中,对上帝描述的仅是使用男性化的语言,尤其用父一子这样的三位一体的理论术语来维系教会和社会中的特殊文化传统,由于倾向于字面性的理解,这就减少和限制了我们关于上帝的观念,而创造了一个单独的男性偶像模式。因此,麦克法格认为上帝语言是一种隐喻性的语言。
  在《以隐喻法言说上帝》一书中,麦克法格讲道,“比喻是人类用以做出联系,寻求相似,联结肉体与灵魂,赋予尘世的,暂时的和普通的经验以意义的一种语言手段”。在麦克法格看来,比喻贯穿于以生活经验为根基的语言形式中。它们有潜力使世俗的事物与神圣的事物融为一体;也在我们对上帝一人类一世界的关系的认知中发挥作用。举例来说,在基督教圣经中,上帝的语言是对上帝一人类一世界的关系的一种隐喻性的表达。其目的并非提供不可更改的概念。否则,上帝本身的内在性就会被忽略掉。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文明的对话与佛耶相遇
古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
一个早期的世界网络:欧亚宗教
中国景教中的莲花和万字符——佛教传统抑或雅利安遗产?
重提多马传道会个案——从21世纪的视角看公元1世纪
论明末佛教与天主教的辩论
明末清初天主教与禅宗的关系
现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
不变随缘——浅析近现代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与佛教中国化的相互借鉴意义
从圣经与佛经翻译的对照看道在中文语境中的展开
科学时代的佛耶相遇——对现代中国佛教的个案研究
大国学视野中的佛耶对话
作为“大传统”的佛教——从以基督教为蓝本的“世界宗教”模式谈起
佛教的“人文化”:西方佛教改造面面观

第二部分 对话的文明与佛耶相遇
佛耶相遇与宗教对话
《摩罗迦小经》与宗教对话
从佛教立场迈向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
后现代性与佛教
“促进宗教间的相互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以阿部正雄和小约翰·科布为例
多信仰对话与全球责任——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逾越与回归——保罗·尼特的佛一耶对话理论述评
佛耶比较与对话文明
亲鸾与路德思想之比较研究——以“信心”为例
施/受之伦理——从马里翁的礼物神学到佛教的布施原则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