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田推论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人类自我的创造性变得与世界的创造性如此相类似。“在世界的矛盾的自我同一中,个体的自我形成就是世界的自我形成,反过来说,世界的自我形成也是个体的自我形成。”
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来,人类创造之所以可能只是因为活动本身依赖于物质,这是理所当然的。很明显,重点被突出了。但是,西田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其本性不是作为世界的自我表现形式的,因此就本质而言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激励我们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简而言之,由于形式与质料的相互作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得以可能。西田写道:“我们直面的客观事物不仅仅只是物质,也是表达自己的一些事物。”在艺术的创造性活动中,我们并不是根据一个概念来构成一个事物,也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模仿他物。而是说,事物激励并促使我们而使得它成为我们的事物,相应的,我们也就成了这个事物。
构成一个事物并非是说,用质料制成形式,或由形式构成质料。一个事物的构成只有当其质料与形式通过自我否定变得与彼此相似的时候才可以。西田解释:“只有当木匠头脑中的房子的形式被否定掉而变成了物质,物质又否定了自身而变为了形式,只有这样一个房子才可能搭建起来。”这样看来,由于存在于理念与现实间的相似性最终成为辩证世界的自我同一时,在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中理念与现实才会变得彼此一致。二萨克·麦克法格的上帝身体之形象
根据萨克·麦克法格的想法,生态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思想与价值观内在于父权制体系之中。所以,性别、阶层、种族和本质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共同加以理论化,如果社会想要超越家长制。社会用以认识和联系现实的思想和语言模式就需要重新加以评判。在基督教传统中,对上帝描述的仅是使用男性化的语言,尤其用父一子这样的三位一体的理论术语来维系教会和社会中的特殊文化传统,由于倾向于字面性的理解,这就减少和限制了我们关于上帝的观念,而创造了一个单独的男性偶像模式。因此,麦克法格认为上帝语言是一种隐喻性的语言。
在《以隐喻法言说上帝》一书中,麦克法格讲道,“比喻是人类用以做出联系,寻求相似,联结肉体与灵魂,赋予尘世的,暂时的和普通的经验以意义的一种语言手段”。在麦克法格看来,比喻贯穿于以生活经验为根基的语言形式中。它们有潜力使世俗的事物与神圣的事物融为一体;也在我们对上帝一人类一世界的关系的认知中发挥作用。举例来说,在基督教圣经中,上帝的语言是对上帝一人类一世界的关系的一种隐喻性的表达。其目的并非提供不可更改的概念。否则,上帝本身的内在性就会被忽略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