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2472
  • 作      者:
    仪平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仪平策,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美学和文化研究。已出版《中国美学文化阐释》、《美学与两性文化》、《中国审美文化史》(第2卷)等学术著作1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学术月刊》、《中国比较文学》、《文史哲》、《中国文化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联、华东地区及校级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10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有那些主要特征?这些民族性特征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是什么?《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运用现代人类学的学术立场和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作者仪平策认为,中国审美文化具有讲中和、尚情意、倡温柔、重世俗、主内省等主要特征,而从人格气质上看,这些特征则明显偏于阴柔化,甚至女性化。在中国几千年的父权社会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阴柔化、女性化文化气质呢?作者提出了“母性崇拜”这一文化本体概念,并从历史叙事、想象世界、美学话语、社会进化、宗法结构、中西比较等角度,对中国审美文化偏于阴柔这一民族性特征的内在形成机制(路线图),进行了全面探讨和系统阐释。
展开
精彩书摘
    总之,《易经》在阐发、推进中国古代“执两用中”或“持中致和”的思维方式方面,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当然《易经》义理并不就是美学,但其内核部分与美学息息相通,那种阴阳和合则上下通畅,天地细组则万物化生的情态景状,那种由各种矛盾事物的谐和如一而形成的鲜活灵动、生机盎然的大干世界,不正是美的理念、美的世界吗?所以,我们以为,《易经》对于中国美学的意义主要有二,第一是以“阴阳两仪”的思想模式,在美学本体论上确立了“执两用中”或“持中致和”的“中和”美范型。第二则是提出了一系列以对耦形态出现的理论范畴,如“象”与“意”、“刚”与“柔”、“动”与“静”、“内”与“外”、“天”与“人”、“文”与“质”,等等。这种对耦形态的范畴系统的形成,与“阴阳两仪”的思想范式是有因果联系的。正是这种民族特色极为鲜明的理论话语,成为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2)儒、道两家美学
    《易经》的“阴阳两仪”思想范式总体上看还较为宽泛和抽象,缺乏现实具体的社会内涵。这一思想模式还有待于同社会、人生的现实实践相结合,以思考和解决感性具体的审美与艺术问题。于是,这一美学史上的重要使命,便由儒、道两家承担下来了。
    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可以看做《易经》中的“阴阳两仪”思想范式在社会伦理和个体生命这两个现实性审美层面上的具体表述、具体展开。儒家主要思考的是如何解决社会伦理与个体情欲之间的矛盾,道家着重关注的是如何消除自然本体与生命本性之间的分离。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其共同结构都是两两相对的,都是对耦形态的,而儒、道两家所提出的解决各自矛盾性问题的话语策略也同样是“持中致和”或“执两用中”的。
    儒家创始人孔子明标“和为贵”(《论语·学而》)说,但孔子所讲的“和”主要是一种“中和”,或者叫“中庸”。他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把“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实际也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在孔子那里,道德与审美是浑然交融的,兹不赘述)。何谓“中庸”?就是持守中道,不偏不倚,也就是“中和”。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当代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的转型意味着什么
二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研究反思
三 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
(一)人类学的“古典”形态
(二)人类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过渡形态
(三)人类学的“现代”形态
四 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的凸显
五 学术目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精神”
一 持中致和的审美范型
(一)以“和”为美
(二)“中和”与“调和”
(三)“持中致和”:中国的和谐美理念
二 缘情尚意的艺术观念
三 守雌致柔的美学理想
四 讲人伦重世俗的文化风尚
五 主内省尚体悟的思维方式
(一)内省型思维方式
(二)体悟型思维方式

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的人格气质
一 阴柔理想与偏于女性化的文化气质
二 中和范型与女性化的大脑运作方式
三 以“情”为美与女性的心理功能特征
四 世俗审美精神与女性的人间化情怀
五 内省体悟思维与女性的直觉认知方式

第三章 中国的母性崇拜文化情结
一 问题的一个核心切入点
二 “母性崇拜”与“父性崇拜”
三 从历史演化进程中追根溯源
(一)“两种生产”的理论解析
(二)历史演化的另一种形式
(三)中国早期社会进化的独特性

第四章 历史叙事中的“母性”人格
一 宫廷中的“母性”人格叙事
(一)神圣人母
(二)人间母性
(三)女性干政
(四)则天称帝
二 历史中的“母性崇拜”礼俗
(一)三月三日上巳节
(二)祀高襟
(三)先蚕仪礼
(四)辽再生礼

第五章 想象世界中的母性形象
一 文学形态中的母亲形象
(一)现实层面对母亲养育之恩的赞美与讴歌
(二)潜意识中对母性权威的认同与崇拜
(三)普泛化的对母性人格的崇敬与追求
(四)“母性崇拜”情结对叙事风格的影响
二 神话传说中的母神崇拜
……
第六章 父权社会、母性崇拜与中国美学
第七章 审美文化民族性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