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防务,当时正处于紧张混乱的状态中,海盗和倭寇勾结,占县夺镇,三四年间,江浙吏民死者不下数十万。戚继光到任一年后,又被任命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下旬,倭寇800多人进犯龙山所。新任参将不久的戚继光立刻率军迎敌,但明军战斗力极差,明明十倍于敌,却被气势汹汹的倭寇杀得纷纷溃退。戚继光见形势危急,连忙跳到一块高石上,连射三箭,把三个领头的倭酋射倒,才稳住了明军的阵脚,杀退了敌人。十月间,倭寇又在龙山所登陆,戚继光与俞大猷等率军抗击,再次取得胜利。两次龙山所之战,戚继光在初露锋芒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明军缺乏训练、作战不力等问题必须改变,于是向上司正式提出自己练兵的建议。在他的建议中,不但有原则的意见,还有完整的练兵理论与计划。由于建议不受重视,嘉靖三十六年(1557)春天,他再次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主张自行招募。上司勉强同意了,却又一再拖延,好不容易训练开始了,沿海形势又紧张了,练兵不得不停止。
之后,在连续的平倭战斗中,戚继光立下了大功,稳定了浙江沿海的局势。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他第三次提出练兵建议,要求罢去所部旧兵,重新招募,加强训练。获准后,他在义乌一带招收了4000多名农民和矿工。这支新军经过严格训练,很快成为一支遵守纪律、精通战法、武艺高强的劲旅,这就是有名的“戚家军”。
次年,戚继光针对江南地多沼泽,不便像北方那样“方列并驱”,又结合倭寇惯于以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鸳鸯阵,以训练新军。新军以火器、弓箭作掩护,与倭作战:敌进入百步内,始发火器击敌;六十步内,再发弩箭射敌;敌再进,便用鸳鸯阵冲杀。
由11个人组成的鸳鸯阵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战斗队列,有着无可挑剔的位置组合和武器装备。在这11个人中,有一个队长,他站在队伍的前列中央,其余十个人分成两列纵队,组成五道互相配合的攻击线。在队长身后是两名持有标枪的盾牌兵,他们用盾牌掩护自己和后面的战友,并首先投掷标枪发动进攻。掩护盾牌兵的是站在他们后面的狼筅兵。所谓“狼筅”,是一种特制的兵器,形状十分怪异,以长铁棍为主干,上面扎满铁枝和倒刺,往前一挺,跟铁丝网一样,任谁也过不来。狼筅兵的后面是四名长矛兵,他们是队伍的攻击主力,看见敌人,就使用长矛前刺。队列的最后是两名短刀手,防止对手迂回,从侧翼保护长枪手。作为与倭寇进行短距离肉搏的战斗组合,鸳鸯阵可以根据地形、敌情等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以有效地杀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