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湖北人引发京剧肇端
“清康熙末叶至道光末年,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面貌,这个新的面貌就是民间地方戏的兴起和盛行。”(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地方戏剧种由于较长期的日益滋长,而与传奇、杂剧分庭抗礼,渐以压倒的优势活跃于当时的剧坛。这种情况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雅部’(以昆曲形式演出的传奇和杂剧)的衰亡和‘花部’(又称‘乱弹’……地方剧种)的繁荣。‘雅部’和‘花部’的称呼明显地表现出社会上层轻视地方剧种的‘正统’观念;同时也说明在这个时期,‘花部’中还没有出现一个富有代表性、足以将‘雅部’整个打垮的剧种。”(《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75一1076页)
清代中、后期,“花部”终于出现了一个富有代表性、足以将“雅部”整个打垮的新兴剧种——京剧。京剧之名最早见于清光绪二年正月十三日(1876年2月7日)上海《申报》。
京剧肇端于清乾隆中期,形成于清道光中叶,兴盛于清末民初,繁荣于新中国建立后。
因何认定京剧肇端于乾隆中期?话还得从“皮黄”说起。
第一节 湖北人创造“皮黄”
京剧声腔以“皮黄”为骨干。何谓“皮黄”?〔西皮〕〔二黄〕联合之简称。
〔西皮〕〔二黄〕何来?答日:湖北人创造了〔西皮〕〔二黄〕。
何谓“西皮”?要讲“西皮”之来根去由,得从“襄阳腔”说起。
“襄阳腔”是一种“戏曲声腔,明末清初流行于襄阳一带,渊源于北曲,受湖广一带民间音乐、地方语言影响演变而成”。(《中国戏睦曲艺词典》173页)
所谓“北曲”,是为与“南曲”相别而有其名者。“北曲”和“南曲”都是宋、元时期流行的音乐曲调。“南曲”最大特点是: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伴奏以管乐器为主;而“北曲”最大的特点是:音乐用七声音阶,伴奏以弦乐器为主。因此“北曲”亦有“弦索”之称。
据成书于清乾隆年间、严长明所著之《秦云撷英小谱》云:“院本之后演而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安徽人歌之为枞阳腔,湖广人歌之为襄阳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
“院本”是我国古代金、元时期盛行的戏剧样式。
“曼绰”俗称“高腔”,在京师者称“京腔”。“高腔”源自“弋阳腔”,“弋阳腔”起于江西弋阳,特点是一人唱、众人帮腔,只有打击乐器伴奏。明末清初“弋阳腔”传到北京,与当地语音结合,被称为“京腔”(亦有称为“弋腔”或“高腔”者),时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说,所谓“北弋”,指的就是“京腔”——北京之“弋阳腔”也。
“弦索”就是“北曲”;枞阳是地名,在安徽省南部、长江北、安庆东;当时与今安徽省南部、长江北、安庆西之怀宁县(石牌)皆以唱“弦索”著称。
“湖广”是明代对湖南、湖北的统称,清代沿袭。“湖广”之“广”与“两广”(广东、广西)无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