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格定位:纠结于都市和乡野
对于中国戏曲的属性,学界一般将其定位于民间传奇,恰如胡志毅所论,“中国的戏曲的基本类型是传奇剧。由于中国戏剧不是在原始宗教时期形成,而是在中古时期的民间祭祀中形成,是一种‘世俗的祭礼’”,因而“与民间的世俗性和市民性相一致的传奇剧就成为中国戏曲的基本类型”。越剧原本诞生于嵊州乡野,被以诗文为正统的士大夫文化所不齿,其民间属性自不待言;进入上海后,越剧尽管辉煌一时,但仍在国民政府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可称之为都市里的民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中央政府的“戏改”,越剧一度被打上了浓厚的国家话语烙印,但在新时期到来后,“让戏剧回归民间”呼声立即高涨……纵览越剧的百年史,与其民间性相对应的始终是正统性、主流意识形态、国家话语,但时至90年代,这种对应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都市化与乡野化的分歧。
鉴于当代戏剧生存状况的持续恶化,2004年前后,“当代戏剧之命运”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国戏剧》杂志开辟了讨论专栏,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共发表相关讨论文章30多篇,计20多万字,参与讨论的既有多年潜心研究戏剧的理论工作者,也有来自戏剧生产一线的剧作家、导演、管理者等,还有来自圈外的大学生和戏迷们。《中国戏剧》杂志社和佛山市文化局还于2004年12月15日至18日在广东佛山联合举办了“当代戏剧之命运”全国研讨会),所讨论的话题包括戏剧的本质、戏剧的大众化背景等理论问题,戏剧体制与政策改革等现实问题以及对当今戏剧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等实践性问题。当然,关于戏剧的品格定位,戏剧应该固守民间还是走向都市化亦是讨论的热点,如罗怀臻便提出了“传统戏剧现代化”、“地方戏剧都市化”的主张,傅谨则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戏剧与农民、市民的公共生活关联密切,乡野的民间职业戏剧、城市的社区戏剧都应该给予相当的关注。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相对而言,都市化话语似乎更为强势,相继有一些剧种亦打出类似的口号,如新都市淮剧(《金龙与蜉蝣》)、新都市粤剧,而浙江越剧界的领军式人物茅威涛也抛出了“都市越剧”概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