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画美学探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06713
  • 作      者:
    彭修银, 刘建蓉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彭修银,男,1952年6月生,湖北广水市人。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5年4月至1996年3月在日本中央大学、东京艺术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在日本国学院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1年7月至2006年3月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南开大学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美学学会会长等。现为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负责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兼职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天津大学客座教授、天津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中央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国学院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学术兼职: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从事艺术美学、东方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和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项,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项。著有《美学范畴论》《中国文人画的美学传统》《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国绘画艺术论》《东方美学》《近代中曰文艺学话语的转型及其关系之研究》《日本近现代绘画史》《现代艺术学引论》等十余种。另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美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文存:中国画美学探骊》从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抽象与移情诸方面对绘画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本质进行了探讨;从媒介材料、艺术语言、绘画样式、风格流派、画体、画家几方面进行了系统化、体系化的尝试;对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几个重要范畴“意境”、“形神”、“虚静”、“气韵”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在对中国画语言的具体考察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完美的线条系统”、“缺失的色彩系统”和“极端发展的水墨系统”。在考察中国画体形成的“以体标体”、“以家划体”和“以宗列体”的三种模式的同时,将中国画体进行了新的划分和确立,提出了“宫廷院画”、“作家画”和“文入画”三大画体,并详细地论述了这三大画体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传统。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中国画缺失的色彩系统
  古代中国绘画称为丹青,丹青即色彩。中国绘画是先有色彩,后有水墨的,黄宾虹说:“古先画用彩,号为丹。虞廷作绘,以五彩章施于五色,是为丹青之始。”
  一、辉煌的色彩
  世界六朝以前,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都是使用丹青,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谈到画竹、松、木、土时说:“竹、木、土,可令墨色彩轻,而松、竹叶浓也。凡胶清及色彩,不可进素之上下也。”在《画云台山记》中也谈到画天与水时运用色彩的法则:“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日。”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即以山水的本来颜色来画山水之形色。南齐的谢赫为了评价当时传承下来的名画而建立的标准“六法”之第三、四就是“应物相形”“随类赋彩”。其意是指绘画将映在眼中的外界(主要指人物)用彩色表现出来。这个时期对色彩有较深入研究的还有南朝梁元帝萧绎(508-554)。萧绎第一次从颜色对人的感觉的影响来研究中国绘画的色彩。他在《山水松石格》中写道:“炎绯寒碧,暖日凉星。巨松沁水,喷之蔚洞。褒茂林之幽趣,割杂草之芳情。源泉至曲,雾破山明。精蓝观宇,桥约关城。人行犬吠,兽走禽惊。高墨犹绿,下墨犹赪。”画上物象是靠颜色来表现的,画面上的绯红色给人以炎热的感觉;碧绿色给人以寒冷的感觉。颜色给人以冷暖的感觉,首先,画上必须达到冷暖的效果,这说明当时画家已对色彩的情感价值有所认识,已深入到色彩心理学的领域。
  ……
展开
目录
题于书首
绪论
第一章 绘画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本质: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移情与抽象
第一节 再现与表现
第二节 中西表现美学及其影响下的绘画
第三节 文人画写意美学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文人画之现实主义美学传统
第五节 移情与抽象

第二章 从视觉王国到精神王国:绘画的色彩美
第一节 西方绘画中的色彩
第二节 中国画缺失的色彩系统

第三章 从“画绘之事”到生命节奏:绘画的线条美
第一节 绘画的线条美
第二节 中国画完美的线条系统

第四章 中国绘画“意境”论
第一节 巾国绘画意境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中国绘画意境的构成

第五章 中国绘画“形神论”
第一节 以形写神,象人之美
第二节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第三节 写意传神,不求形似
第四节 “形神沦”与中国画体

第六章 中国绘画“气韵论”
第一节 两种“气韵”论
第二节 “气韵”语义的转换与理论形态的丧失
第三节 “气韵”与“笔墨
第四节 “气韵”在不同画体中的表现

第七章 中国绘画“虚静论”
第一节 绘画虚静论的来源
第二节 绘画虚静论的发展
第三节 绘画虚静论的内涵
第四节 虚静与迷狂
第五节 “虚静”和“距离”

第八章 中国画体系统化的尝试
第一节 以体标体
第二节 以家划体
第三节 以宗列体
……

第九章 中国文人画的美学特征
第十章 中国作家画的美学特征
第十一章 中国宫廷院体画的美学特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