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山图卷》为何能得到陈师曾如此的青睐?
清末民初,山水画大致有四王派、黄山派、院体派,都是以古人为宗,以摹仿前人的作品为主要依据,在前人的山水图式里变化出一点自己的面貌,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有一些他们自己的生活感受,但不是作为创作的主要来源。它们的趣味,不论是古雅、枯寒或幽淡,都缺乏时代气息和新鲜意境。而齐白石《借山图卷》里的山水主要是根据自己在远游途中的写生稿重新整理创作的,多画他自己经历过的景色,具有自己强烈而新鲜的生活感受。在图式上,它所表现的山水形象非常简洁、精炼,是对现实山水景象的高度概括。这些山水,以平远为主,虽结景极简,但笔力凝重,着色鲜艳而单纯。画面上常常只出现一两处突出的山峰、树石或岸边桥屋,并且刻画也极为简约。但简练、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而是平中贮奇,在简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生动,凸显了画面形象的视觉力量。如《借山图卷》之四《洞庭君山》,描绘的是洞庭日出的景象,中景只有水中露出的一处孤山,大面积空白为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水纹。远处是一抹淡墨中露出的一点红日。虽然没有更多地描绘出洞庭群山的具体景象,但画中极为单纯简练的形象却勾画出了此处山水的主要特征。近处一叶孤舟,飘飘荡荡,使得寂静的画面有了几分生气。整幅作品简约至极,虽然只有三个层次、三种颜色、三种浓淡干湿的变化,却使画面的意境浩渺空旷,给人以天地悠悠之感。这幅画从构图到表现形式显然与清初四王以来所形成的主流山水画大相径庭。从上述陈师曾给《借山图卷》的题诗看,在他眼里,《借山图卷》“如篆文”般古朴,印“工”画“拙”,各有妙处。他特别引用了“退之讥右军”的典故,来说明世人对齐画的不理解是他们不识画,就像世人对书法都喜欢的“姿媚”的面貌一样。退之,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字,右军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