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二十世纪中国画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278985
  • 作      者:
    刘曦林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中国画史》不是一部专论,而是一个世纪的画史,史中有论,述中有思,在这一个世纪的思潮、事件、人物、作品的背后是值得总结的艺术规律,是值得人们思考的文化问题。全书约50万字,为晚清、民国及新中国百年间中国画的专史。
展开
内容介绍
    《二十世纪中国画史》作者刘曦林既是美术理论家也是书画家,全书约50万字,为晚清、民国及新中国百年间中国画的专史,全面、客观地记述了20世纪波澜起伏的美术思潮及各地域、门类、风格流派的画人、画迹、画事,并对中国画前途的论争发表了切合实际的见解。刘曦林在美术馆工作之时便开始广泛收集积累材料,他认为画史的研究必须注重史料及考证,尊重史实是最起码的学风,重要史事尽量查证原著以究其真。《二十世纪中国画史》作者刘曦林治史一尚真实,二尚客观,三观其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1901年应作为20世纪的起始,是年岁在农历辛丑,值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大清王朝已日暮西山。此际,鸦片战争已历半个世纪,各国的洋玩意、新玩意已陆续涌进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挑战,进入“古今转换与过渡”的时期。尽管美术的起伏与演变、转换与过渡有自身的规律,但它作为精神的产品,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起码是文化这一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时代风云的映现和折射,或者是风云间歇中人们赖以喘息的一方净土、一杯清茶。
    从纵向的关系来看,任何一种新的艺术样相既有其自主的根由,又并非凭空产生,而和既往的文化传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在涉笔20世纪美术之前,回溯一下此前的美术状况和世纪初的大文化背景将是必要的,20世纪的中国美术毕竟是19世纪中国美术的继续或转换。
    第一节 晚清文化与美术概述
    晚清即中国的近代史阶段,它涵括了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代。自1840年中国抗击英帝国主义的鸦片战争起,又相继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直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整个中华大地未曾停息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也未曾停息过向西方的学习和参照西方寻求民族自强的变革实验,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救亡图存是一直从晚清贯穿到现代的艰苦的主题。
    晚清王朝确实衰老了、腐败了。在20世纪的头十年中,它继续着对外卖国投降、对内压制改革力量的政策,以卫护其夕阳西下的江山。1900年,八国联军在紫禁城的烧杀劫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开始被王道士贱卖,仿佛已经预示了这个世纪中国文化的危机。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不仅向侵略者道歉,保证镇压反帝斗争,还赔款4.5亿两白银。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准备实行宪政和进行吏治和教育的改革,如l 902年,京师大学堂开学,1905年,宣布明年废止科举并决定派大臣赴西洋考察等等,但并不曾改变且重申了“忠君、尊孔”等宗旨。孙中山等革命派已取代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式改革,于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将民族、民权、民生称为三民主义。这便是晚清跨人20世纪时的社会状况及其面临的形势。
    从文化上讲,中国这片土地有着太令人自豪的传统和相对稳定的体系,不管哪一个民族的领袖登基为皇,也未曾彻底改变它的文化血脉和特色,满清亦然。所以,那西方的文化无论是伴随着炮舰打进来,还是中国人主动到西方留学请了来,欲图在中国扎根并不是太轻易的事。但是晚清时代毕竟渐次发生了变化,面对着“船坚炮利”日渐强悍的西方,曾经以丝绸和瓷器征服过世界市场的中国人感到了自己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奋发自强,创建制造之业,并以西学为参照系进行文化反思。尽管中国人在中西文化关系上存在着矛盾心理,在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视西学为“器”、中学为“道”,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康有为、梁启超辈试图变法,自称:“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而已为时代所不容。”’但西方的意识形态还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引进渗透到中国文化中来。远自1872年派出中国幼童赴美国读书,清政府仿佛发出了主动吸取西学的信号,l 896年又派青年学子东渡日本,更因一衣带水之便借道日本转学西洋,1906年一年曾达12000人之众。继同文馆之后,译述业益火,其中以严复1898年译《天演论》之“物竞天择”说警世最甚。梁启超曾慨叹:“壬寅、癸卯(按:即1902、1903年)问,译述之业特盛,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当然国学仍有雄厚的根基,在西学东渐的同时,又有些学者和民主革命家感到了世界主义对民族文化或西学对国学的威胁,于是提倡国粹,以1905年《国粹学报》的创刊为标志,兴起了复古主义思潮,以国学激励青年,鼓动爱国热情。自世纪初年国人掌握了珂罗版印刷技术,却也借助西人之发明助我书画传播临习之便。从此,中国的文化就开始了它多样并存和论争的现代里程,被迫接受的文化侵略与主动的开放需求,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国学的依恋,吸纳与拒斥、卫护与批判艰难而驳杂地纠葛在那个时空。与大文化比较起来,晚清美术亦大致如是。而回顾晚清美术之所以显得必要,无非是为了看清20世纪前期美术演进的渊源。
    ……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晚清文化与美术概述
一、文人画的延续与变异
二、海派的崛起
三、西洋美术影响的扩大
四、国学与"中国画"的定位
五、现代型通俗美术的滥觞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背景
一、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骤变
二、新文化运动及其论争
三、"文学革命"的狂飚
四、美育的呼唤与实践
(一)蔡元培的美育说
(二)鲁迅、吕潋与"美术"概念的确立
(三)美育之实施
五、中国画走出国门

第二章 "美术革命"与中国画前途的第一度论争
第一节 "美术革命"的呼唤
一、康有为的"合中西"论与"复古更新"论
二、陈独秀的"打倒"王画"美术革命"论
三、吕徵的学术梳理主张
第二节 西画倾向与以西画改革中国画说
一、高剑父的"折中"论
二、徐悲鸿的"改良"论
三、林风眠的"调和"论
第三节 民族意识与传统派的自卫
一、广东的激情论辩
二、北京传统派的立场
三、文人画成为论争焦点
四、对中西融合论的质疑
第四节 关于艺术观念的分歧
一、德先生、赛先生与艺术观的转换
二、切近社会与人生的理想
三、艺术本质的探讨
四、艺术家思想与人格的期望
五、无产阶级新兴美术的立场

第三章 海派与南方画家群
第一节 "后海派"与上海画坛概况
第二节 蒲华等变革中的大批传统派画家
一、蒲华等文人画家
二、其他传统派画家
第三节 张大千等其他南方画家
第四节 参用西法的新型画家

第四章 京派与北方画家群
第一节 北京大文化背景的承变
第二节 世纪初年的传统派画家
第三节 陈师曾等文人画家
一、现代文人画旗手陈师曾
二、姚茫父等文人画家
第四节 金城与中国画学研究会群体
第五节 徐燕孙等工笔人物画家群
第六节 溥心畲等清宗室画家 
一、"旧王孙"代表溥心畲
二、其他清宗室及如意馆画家
第七节 津门刘奎龄、陈少梅及其他北方画家

第五章 岭南画派与广东画家群战时重庆画家群
第一节 岭南画派的形成
第二节 以岭南三杰为首的"岭南画派"
一、慷慨悲歌高剑父
二、比兴抒怀高奇峰
三、美自然者陈树人
四、第二代画家群
第三节 广东传统派画家群
第四节 双清楼主何香凝等特别画家
第五节 战时重庆等大后方画家群
第六节 诸地域流派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 "后海派"领袖--吴昌硕
第一节 特殊的艺术道路
第二节 古人为宾我为主
第三节 胸有郁勃吐为快
第四节 王一亭等吴派传人

第七章 大匠之门--齐白石
第一节 由"芝木匠"到艺术家
第二节 文人画新途的再创造
第三节 "万里乡心有路通"
第四节 味外之味
第五节 "平正见奇"
第六节 齐白石的弟子与传人

第八章 澄怀古道--黄宾虹
第一节 黄宾虹的学者画人生平
第二节 竭力追古 画风渐变
第三节 浑厚华滋 大器晚成
第四节 笔墨经典 曲高和寡
第五节 宣泻情愫天然自在
第六节 画论深邃 不灭学灯
第七节 文脉如缕 思理入心

第九章 突变之路--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
第一节 写实主义的领军徐悲鸿
第二节 直面人生的悲剧性画家蒋兆和
第三节 走向十字街头的其他样相
一、丰子恺笔下的"现代相"
二、赵望云的农村写生
三、其他表现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家
第四节 重于表现的林风眠和刘海粟
一、融合中西的林风眠
二、侧重笔墨表现的刘海栗

第十章 新中国、新国画与新人物画
第一节 新国画的发端
第二节 中国画前途的第二次论争
第三节 时代风采与人物画的全面繁荣
一、黄胄等新生活的歌者
(一)前贤新作
(二)一代中坚
(三)"浙美"先驱
(四)其他南北画家
二、政治事件与生产建设的宏大场面
三、历史画的新篇章 
四、关良、叶浅予的舞台人物画

第十一章 新山水画及其新地域流派
第一节 李可染开写生新风
第二节 吴湖帆等传统派画家师法山河
一、吴湖帆、贺天健等南方画家
二、胡佩衡等北方画家
第三节 黎雄才、关山月与建设图景类山水
第四节 傅抱石与"新金陵画派"
第五节 赵望云、石鲁与长安画派
第六节 革命圣地崇拜与毛泽东诗意山水
第七节 传统型古意山水的狭缝

第十二章 花鸣、走兽类绘画的明丽丰彩
第一节 花鸟画观念的群体性转变
第二节 潘天寿·阳刚劲健
第三节 李苦禅·雄浑朴厚
第四节 南陈北于及工笔画的再生
一、于非阁·仿佛宋画再生
二、陈之佛·由工艺转工笔
第五节 花鸟画的多样表现
一、王雪涛、郭味蕖等北方画家
二、唐云、来楚生、江寒汀等南方画家
三、吴作人等长于走兽题材画家

第十三章 "文革"中的变异与灾难
第一节 "文革"前的"左"倾升级
第二节 中国画几遭灭顶之灾
第三节 中国画的变异与批"黑画"事件
一、"文革"期间的中国画创作
二、批"黑画"事件

第十四章 新时期的复兴与论争
第一节 短暂的过渡期
第二节 思想解放与社会制约
第三节 拨乱反正后的繁兴
第四节 关于中国画前途的第三度论争
一、旧账重翻
二、"穷途末日"之辩
三、"笔墨"之争

第十五章 新时期竞放的老树新花
第一节 朱屺瞻、刘海粟浓墨重彩新篇
一、朱屺瞻:老年艺术益波澜
二、刘海粟·泼彩泼墨黄山友
第二节 李可染、陆俨少、张仃等传统山水再变
一、李可染"白纸对青天"
二、陆俨少节 律动心声
三、张仃"底线"弄焦墨
四、老来笔墨多从心
第三节 于希宁、孙其峰、崔子范等绽花鸟画新葩
一、南陈北萧不让须眉
二、于希宁"三魂共一心"
三、孙其峰嘱远不知足
四、崔子范"简简单单"试现代
五、花鸟还看老画师
第四节 赖少其、黄永玉等转操翰墨的异样
一、赖少其晚晴放神秘之光
二、黄永玉呈鬼才彩墨纵横
三、老来转操笔墨画家群
第五节 蒋、叶、程、黄等人物画家的后期转换

第十六章 水墨人物画的拓展与演化
第一节 人物画主流样式的演化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二、历史画结构方式的演变
三、田园风情诗流向
四、空前多样的个性独立
第二节 画坛女杰周思聪及卢沉
第三节 跨世纪的水墨人物画梯队
一、北京画家群
二、王盛烈与关东画家群体
三、刘文西的黄土情与西北风
四、其他北方画家
五、方增先与"浙美"传人
六、其他南方画家
第四节 张道兴、刘大为等军旅画家群

第十七章 水墨山水画的承变
第一节 写生"今体"山水的承变
一、李宝林、贾又福等李可染弟子群的个性化渐变
二、崔振宽等长安画派之后的西北画家
三、于志学冰雪山水与宋雨桂等北方画家
四、童中焘等南方山水之异
五、岭南派传人与广东山水
第二节 古意、古体及传统笔墨的回归
一、龙瑞与黄宾虹热及追踪者群
二、古风回归与个性再造
三、常进、陈平的现代逸品与心灵图式
第三节 现代"新体"山水的突起
一、周韶华倡气势、哲思与肌理
二、姜宝林等准抽象与构成山水
三、色调与色彩图式的实验者群
四、"城市山水"的新命题

第十八章 水墨与色彩的花鸟画世界
第一节 传统笔墨结构的个性化拓展
一、张立辰等北方群英
二、卢坤峰、尚涛等南方俊杰
第二节 现代花鸟画图式的多种探索
一、姜宝林、冯今松等人的构成图式
二、袁运甫等彩墨综合表现
三、王晋元、郭怡琮的"大花鸟"境界
四、陈家冷、张桂铭等海派后的现代实验
第三节 畜兽一门的现代机遇
一、李可染、黄胄独领风骚
二、画马梯队趋向现代
三、关爱生灵,各显其长

第十九章 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第一节 工笔画审美趋向之变
一、由写实到纯化
二、线条、色彩和构成的变异
三、写意性与文化修养之忧
第二节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承变
一、蒋采蒴等北方工笔人物画中坚
二、陈白一、徐启雄等南方工笔人物画中坚
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融合者群
(一)云南画派
(二)韩书力等西藏现代布面重彩画家群
(三)其他画家
四、工笔人物画的新阵容
第三节 工笔花鸟、山水的盛衰
一于非圈、陈之佛之后
二 青绿山水断档与色彩新途
第四节 岩彩画的崛起

第二十章 现代水墨与融合表现的变异
第一节 吴冠中与现代水墨的前奏
第二节 刘国松、周韶华与综合制作风
第三节 表现性水墨的实验 
第四节 抽象水墨的实验

第二十一章 传统、写意与新文人画
第一节 李世南等传统笔墨的现代写意表现
第二节 新文人画的写意走向
第三节 当代文人之画
第四节 三大流向的交错互补

第二十二章 海外华人与港澳台画家的多向度演化
第一节 第一代海外华人画家
第二节 张大千及港澳台画家
一、"渡海三家"等台湾传统派画家
二、港澳之传统及岭南流风
第三节 涌动的新潮
一、台湾现代美术运动
二、海外的实验者群
(一)西体中用的抽象主义
(二)中体西用的前贤后学
第四节 写实传统与古代传统的回归
一、写生与造境的新脉
二、古意回归与传统再造
余论走向现代的思考
编后记
人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