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1901年应作为20世纪的起始,是年岁在农历辛丑,值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大清王朝已日暮西山。此际,鸦片战争已历半个世纪,各国的洋玩意、新玩意已陆续涌进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挑战,进入“古今转换与过渡”的时期。尽管美术的起伏与演变、转换与过渡有自身的规律,但它作为精神的产品,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起码是文化这一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时代风云的映现和折射,或者是风云间歇中人们赖以喘息的一方净土、一杯清茶。
从纵向的关系来看,任何一种新的艺术样相既有其自主的根由,又并非凭空产生,而和既往的文化传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在涉笔20世纪美术之前,回溯一下此前的美术状况和世纪初的大文化背景将是必要的,20世纪的中国美术毕竟是19世纪中国美术的继续或转换。
第一节 晚清文化与美术概述
晚清即中国的近代史阶段,它涵括了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代。自1840年中国抗击英帝国主义的鸦片战争起,又相继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直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整个中华大地未曾停息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也未曾停息过向西方的学习和参照西方寻求民族自强的变革实验,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救亡图存是一直从晚清贯穿到现代的艰苦的主题。
晚清王朝确实衰老了、腐败了。在20世纪的头十年中,它继续着对外卖国投降、对内压制改革力量的政策,以卫护其夕阳西下的江山。1900年,八国联军在紫禁城的烧杀劫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开始被王道士贱卖,仿佛已经预示了这个世纪中国文化的危机。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不仅向侵略者道歉,保证镇压反帝斗争,还赔款4.5亿两白银。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准备实行宪政和进行吏治和教育的改革,如l 902年,京师大学堂开学,1905年,宣布明年废止科举并决定派大臣赴西洋考察等等,但并不曾改变且重申了“忠君、尊孔”等宗旨。孙中山等革命派已取代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式改革,于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将民族、民权、民生称为三民主义。这便是晚清跨人20世纪时的社会状况及其面临的形势。
从文化上讲,中国这片土地有着太令人自豪的传统和相对稳定的体系,不管哪一个民族的领袖登基为皇,也未曾彻底改变它的文化血脉和特色,满清亦然。所以,那西方的文化无论是伴随着炮舰打进来,还是中国人主动到西方留学请了来,欲图在中国扎根并不是太轻易的事。但是晚清时代毕竟渐次发生了变化,面对着“船坚炮利”日渐强悍的西方,曾经以丝绸和瓷器征服过世界市场的中国人感到了自己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奋发自强,创建制造之业,并以西学为参照系进行文化反思。尽管中国人在中西文化关系上存在着矛盾心理,在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视西学为“器”、中学为“道”,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康有为、梁启超辈试图变法,自称:“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而已为时代所不容。”’但西方的意识形态还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引进渗透到中国文化中来。远自1872年派出中国幼童赴美国读书,清政府仿佛发出了主动吸取西学的信号,l 896年又派青年学子东渡日本,更因一衣带水之便借道日本转学西洋,1906年一年曾达12000人之众。继同文馆之后,译述业益火,其中以严复1898年译《天演论》之“物竞天择”说警世最甚。梁启超曾慨叹:“壬寅、癸卯(按:即1902、1903年)问,译述之业特盛,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当然国学仍有雄厚的根基,在西学东渐的同时,又有些学者和民主革命家感到了世界主义对民族文化或西学对国学的威胁,于是提倡国粹,以1905年《国粹学报》的创刊为标志,兴起了复古主义思潮,以国学激励青年,鼓动爱国热情。自世纪初年国人掌握了珂罗版印刷技术,却也借助西人之发明助我书画传播临习之便。从此,中国的文化就开始了它多样并存和论争的现代里程,被迫接受的文化侵略与主动的开放需求,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国学的依恋,吸纳与拒斥、卫护与批判艰难而驳杂地纠葛在那个时空。与大文化比较起来,晚清美术亦大致如是。而回顾晚清美术之所以显得必要,无非是为了看清20世纪前期美术演进的渊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