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画作江南山水己定画格,照耀古今。先有江南山水之品,才有江南山水画之品。关于江南山水之品,历代名贤多有论述,大意如下:江南山水看似秀美,实则浑然华滋,多丘陵,峰头圆润,山势缓慢,贤达者取其圆厚、丰润之意。其丰厚、圆润者如温柔敦厚之老者,同时又得平淡天真之意,其德合于孔子《诗》之教,所谓“温柔敦厚而不愚”,江南山水之秀美者谓其“不愚”。其义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绚丽之极归于平淡”。从此义可得见董源画江南山水的意趣。那么,董源的江南画又如何呢?宋人米芾称其“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此语最为准确。细品其中的意思应有两层:其一,就题材而论,唐代无人画“平淡天真”一格的江南山水,董源是开其宗派的一代宗师,眼光独立超群。但是米芾《画史》中另有一条,认为江南画的开创者不是董源,而是顾恺之,使我们疑云顿生。其文摘载如下:“颖州公库顾恺之《维摩百補》,是唐杜牧之摹寄颖守本者,置在斋龛不携去,精彩照人。前后士大夫家所传无一毫似,盖京西工拙。其屏风上山水林木奇古,坡岸皴如董源。乃知人称“江南”,盖自顾以来皆一样,隋唐及南唐至巨然不移。”米芾既然推江南画至东晋顾恺之,又云董源画“唐无此品”,此矛盾应当作如何解释?我们从此画的题目《维摩百褊》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此一幅所描绘的是人物画,并非山水画。因此画中江南的山水林木、坡岸均作人物画的背景。可见,自“顾”以来所称江南画,其意不在山水,在于人物画,真正意义的江南山水画至董源才得到独立完善。因此,米芾之论是指董源“平淡天真”一格的江南山水画。“唐无此品”的另有一层意思是指其画意本身具备了“平淡天真”。史料所记原文如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是为一证。“不装巧趣”有指其“平淡”的用意,笔墨表现平实、朴素,不加修饰。又有米芾藏董源《雾景》横披作证,云“余家董源《雾景》横披,全幅山骨隐显,林梢出没,意趣高古”。清初恽格《南田画跋》解释《雾景》此幅“势极浑古”,其中即包含董源用笔之意。因此,以平淡之意观董源江南山水,的确格高“无与比”。
……
展开